短信如同石沉大海,直到傍晚下班时分,林默也没有收到苏晚的回复。
他并不意外,也谈不上失望。苏晚是刑警,工作性质特殊,忙碌是常态。那条连接彼此的因果线依旧平稳,并未出现代表“拒绝”或“厌烦”的暗色,这说明她只是暂时无暇回应。
将注意力从手机上移开,林默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经过一天的休息和那简陋的“修炼”,透支的精神力恢复了大半,头痛基本消退,只是那种源自灵魂深处的疲惫感,依旧如影随形。他知道,这是触及能力边界后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就在他关上电脑,拿起背包时,科室里最资深的老师傅,周师傅,有些犹豫地走了过来。周师傅就是之前被王海指桑骂槐打压的那位老科员,为人实诚,技术过硬。
“小林……下班了?” 周师傅搓了搓手,脸上带着些不好意思。
“周师傅,有事您说。” 林默停下动作。他能“看”到周师傅身上缠绕着几条代表“困扰”和“为难”的灰色丝线,正连接着桌上的一叠厚厚的档案袋。
“是……是这样的。” 周师傅指了指那叠档案,“这是刚送过来的,关于西区老图书馆文献搬迁前的一批特藏目录核对任务,时间紧,要求又高,涉及很多生僻字和古籍着录规则。我……我老伴最近身体不太好,晚上得赶回去照顾,实在抽不出整块时间加班。孙主任说这活儿重要,不能耽搁……”
他话没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想请林默帮忙分担一部分,或者说,希望林默这个新晋的“能人”能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林默看向那叠档案。在因果视野中,那些档案袋上缠绕着密集的、代表“复杂”、“繁琐”和“高错误风险”的暗灰色因果线,如同一团乱麻。这确实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做好了是本职,做错了或者延误了,责任不小。难怪周师傅如此为难,也难怪孙胖子把这任务丢出来。
若是以前,林默大概率会以自己能力不足或已有安排为由婉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此刻,他看着周师傅脸上那真切的无助和期待,又感受了一下自身虽然疲惫但已然不同的状态,心中微微一动。
或许,这又是一个“实验”的机会?一个在更复杂、更考验耐心和细致度的任务中,磨砺和检验“因果洞察”能力的契机?
“没问题,周师傅。” 林默点了点头,伸手接过了那叠沉甸甸的档案,“您把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标准告诉我,我来处理。”
周师傅脸上瞬间露出如释重负的感激之情,连声道谢,忙不迭地将核对标准和注意事项一一告知。
看着周师傅千恩万谢地离开,林默抱着那叠档案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他并没有立刻开始工作,而是先开启了因果视野,宏观地“扫描”着这堆任务。
无数代表“文字信息”、“年代考证”、“版本差异”、“着录规则”的因果线交织在一起,复杂程度远超他之前处理的任何档案。其中一些线条黯淡模糊,代表着信息缺失或难以辨认;另一些则相互冲突,代表着可能存在着录错误或版本争议。
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高难度的“因果迷宫”。
林默深吸一口气,非但没有畏难,反而升起一股挑战的欲望。他调整呼吸,集中精神,开始尝试运用昨天从碎片中领悟的精细操控技巧。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一头扎进去逐字逐句地核对。而是先“俯瞰”全局,寻找那些因果线最混乱、最矛盾、也就是最可能存在问题的“节点”。
很快,他锁定了几处。然后,他才将精神聚焦于这些“节点”所在的具体页面和条目。
在深度因果视野下,纸张上墨迹的浓淡、笔画的细微差异、甚至不同时期留下的修改痕迹,都化为了清晰的、带有时间戳和信息流的因果线。他如同一个修复古画的匠人,循着这些无形的线索,剥离后来覆盖的谬误,追溯最初的、最接近真实的信息。
效率惊人!
原本可能需要耗费数小时甚至一整天才能理清的一个复杂条目,在他这种“直达病灶”的作业方式下,往往十几分钟就能厘清脉络,做出准确判断。他不仅找出了几处前人未曾发现的着录疏漏,甚至还凭借因果线对“信息源头”的追溯,推断出了其中一份残卷可能缺失部分的内容范围!
他完全沉浸在了这种“解谜”般的快感中,享受着能力带来的高效与精准。办公室的同事早已走光,窗外华灯初上,他却浑然不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当他处理到最后一册,也是最为混乱、因果线几乎打成死结的一本明代地方志杂录时,遇到了难题。
这一页上,关于某处古井的记载,前后笔迹不一,描述存在明显矛盾,且有几处关键的年代数字模糊不清,被虫蛀得厉害。几条主要的因果线相互缠绕、冲突,形成了一个难以拆解的“结”。
林默皱紧眉头,将精神力催谷到极致,双眼微微刺痛,视野中那些因果线被放大到纤毫毕现。他试图强行梳理、解析这个“因果死结”,找到唯一正确的那个“因”和它对应的“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