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铁血戍边筑长城
雁门关的晨雾还未散尽,城楼下已传来铁器碰撞的清脆声响。萧彻握着玄铁长枪,枪尖在初阳下泛着冷光,每一次挥枪都带着破风之势,枪杆扫过校场的青石地面,留下一道浅浅的划痕。他身后,“疾风卫”的士兵们列着整齐的方阵,动作划一的操练着,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滴在地上,瞬间被清晨的寒气凝结成细小的冰晶。
“将军!”林锐快步从校场入口跑来,手里攥着一封染了尘的信笺,神色比往日多了几分凝重,“朝廷送来急信,说是漠北的鞑靼主力联合了西域的回鹘部落,约莫五万兵力,正朝着雁门关的方向进发,预计五日后便会抵达!”
萧彻收枪而立,玄铁枪杆重重砸在地上,震起一片尘土。他接过信笺,指尖划过信纸边缘的火漆印——那是兵部特有的印记,绝不会有假。五万兵力,这比上次鞑靼进攻云州时的兵力多了近十倍,更何况还联合了擅长骑兵奔袭的回鹘部落,这场仗,注定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艰难。
“传我命令。”萧彻的声音沉稳如铁,目光扫过校场上的士兵,“即刻关闭雁门关的东、西、北三座城门,只留南门用于物资运输;让赵副将带领三千士兵加固城墙,在城墙外侧挖掘深三尺、宽五尺的壕沟,并在壕沟内埋设尖刺;再让军需官清点城内的粮草和箭矢,务必确保守军和百姓的物资供应能支撑至少十日。”
“是!”林锐应声而去,脚步急促,却丝毫不显慌乱——跟着萧彻征战多年,他早已习惯了在危难时刻保持镇定,因为他知道,他们的将军,永远会在最前方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萧彻转身看向“疾风卫”的士兵,他们的眼神里没有丝毫惧色,反而透着一股跃跃欲试的战意。这些士兵,有的跟着他从长安一路打到漠北,有的是雁门关本地招募的子弟,他们都明白,雁门关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他们的家园,守住雁门关,就是守住自己的亲人。
“弟兄们。”萧彻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士兵的耳中,“鞑靼和回鹘联手来犯,来势汹汹,可他们忘了,这雁门关的城墙,是用我们的血汗浇筑的;这雁门关的土地,是用我们的骨头守护的!今日起,我们便在此地,与雁门关共存亡!”
“与雁门关共存亡!”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校场周围的老槐树叶子簌簌作响,连清晨的雾气都仿佛被这股气势驱散了几分。
苏雪提着食盒走到校场边缘时,正好听到士兵们的呐喊。她停下脚步,看着站在方阵前的萧彻,他身着玄铁铠甲,身姿挺拔如松,阳光落在他的肩上,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她知道,接下来的五日,将会是雁门关最艰难的时刻,而萧彻,将会是整个雁门关的支柱。
“怎么不在帐中等我?”萧彻走到她面前,伸手接过食盒,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背,不由皱了皱眉,“晨间风大,怎么不多穿件衣服?”说着,便将自己肩上的披风解下,披在她的身上,披风上还带着他的体温,瞬间驱散了她身上的寒意。
苏雪低头笑了笑,从食盒里拿出一个还冒着热气的玉米饼,递到他手中:“知道你一早便来操练,肯定没顾上吃早饭,特意让炊房做了你爱吃的玉米饼,还热着,快尝尝。”
萧彻咬了一口玉米饼,温热的饼香在口中散开,带着几分家常的暖意。他一边吃,一边和苏雪说起朝廷急信的内容,没有丝毫隐瞒——他知道,苏雪不是寻常的女子,她有着不输男子的胆识和智慧,雁门关的安危,她同样牵挂在心。
“五万兵力……”苏雪轻声重复着这个数字,眉头微微蹙起,“城内的守军加上民团,也不过五千人,兵力悬殊太大了。要不要再动员一下城内的百姓,让更多人加入民团,协助守军防御?”
萧彻点头:“我已经让赵副将去安排了。不过,百姓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操练,只能负责搬运物资、救治伤员之类的后勤工作,真正的硬仗,还是要靠我们的士兵。”他顿了顿,看着苏雪眼底的担忧,又补充道,“你放心,我已经让人快马加鞭去周边的城镇求援,虽然未必能及时赶到,但多一份支援,便多一分胜算。”
苏雪“嗯”了一声,伸手帮他拂去铠甲上的尘土:“你也要保重自己,别太累了。若是连你都倒下了,雁门关的军民们,就真的没了主心骨。”
萧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铠甲的缝隙传过来,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我知道,我会好好的,等击退了鞑靼和回鹘,我们还要在城楼上种海棠花,看雁门关的春天呢。”
接下来的五日,雁门关上下都陷入了紧张的备战之中。城墙上,士兵们忙着加固城砖,将滚木和巨石堆放在城墙边缘,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攻城;城内,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义仓前,帮忙搬运粮草和衣物,妇人们则坐在自家的院子里,连夜缝制棉衣和绷带,孩子们也提着小篮子,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士兵们送去水和干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