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烽烟又起护雁门
雁门关的晨光总带着几分凛冽,即便已入春,关外的风仍裹着草原的寒气,吹得城楼上的旌旗猎猎作响。苏雪靠在萧彻肩头,指尖轻轻攥着他铠甲的系带,昨夜因担忧而紧绷的神经,在他温热的体温里渐渐舒缓。她望着远方草原上初萌的嫩绿,耳边是士兵操练的喊杀声,鼻尖萦绕着炊房飘来的米粥香气,这寻常的晨间景象,却让她觉得比任何珍宝都珍贵。
“该去义仓看看了。”萧彻抬手拂去她发间的晨露,声音里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却依旧沉稳有力。昨夜他从黑松林探查归来,与幕僚商议布防至深夜,若不是苏雪在帐中温着醒酒汤等他,恐怕又要熬到天明。
苏雪点头起身,将早已备好的食盒递给他:“里面有你爱吃的玉米饼和酱肉,巡城时记得垫垫肚子。”她伸手替他理了理衣领,目光扫过他眼底淡淡的青黑,忍不住叮嘱,“今日若得空,务必歇上半个时辰,不然身子该熬不住了。”
萧彻笑着应下,翻身上马时,却见林锐快步从校场方向跑来,神色比往日多了几分急切:“将军,东城门外来了一队流民,约莫有三百余人,为首的老者说他们是从云州逃来的,云州已被鞑靼攻破了!”
“什么?”萧彻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手中的马鞭猛地攥紧。云州与雁门关相距三百余里,是抵御鞑靼的重要屏障,如今竟已陷落,这意味着鞑靼的兵力远比他们探查的更加强悍。他翻身下马,对苏雪道:“你先去义仓筹备粮草,我去东城门看看情况。”
苏雪点头,心中虽满是担忧,却也知道此刻不能慌乱。她快步走向义仓,沿途嘱咐军需官清点库存的粮食和棉衣,又让人去药铺通知李郎中,备好防治风寒的药材——流民长途跋涉,大多体弱,若是染上疫病,后果不堪设想。
东城门下,流民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孩子们蜷缩在大人怀里,眼里满是恐惧。为首的老者拄着拐杖,见萧彻走来,连忙上前跪地行礼:“萧将军,求您开城门收留我们吧!鞑靼兵杀进云州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若不逃,迟早要被他们害死啊!”
萧彻连忙扶起老者,目光扫过流民们凄惨的模样,心中一阵刺痛:“老人家快起来,雁门关定会收留你们。林锐,带士兵去清点人数,安排流民到西郭的空营地暂住,再从义仓调运粮草和棉衣,确保每个人都有饭吃、有衣穿。”
“是!”林锐应声而去,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有序地引导流民进城。萧彻蹲下身,摸了摸一个孩子冻得发紫的脸颊,问道:“小朋友,鞑靼兵是什么时候攻破云州的?他们有多少人?”
孩子怯生生地躲到母亲身后,母亲哽咽着答道:“三日前……鞑靼兵有好几千人,还有不少骑兵,云州守军拼死抵抗,可还是没能守住……”
萧彻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三千鞑靼兵,这与斥候探查的五百人相差甚远,显然鞑靼是分兵行动,一边在黑松林设下疑阵,一边暗中调集主力攻破了云州。如今云州陷落,雁门关便成了抵御鞑靼的第一道防线,接下来的战事,恐怕会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他起身回到城楼,让人即刻传信给周边的城镇,提醒他们加强防御,同时召集幕僚和将领们议事。议事厅内,烛火摇曳,将领们围坐在地图旁,神色凝重。
“云州陷落,鞑靼下一步极有可能进攻雁门关。”萧彻指着地图上雁门关的位置,声音沉稳,“根据流民所说,鞑靼有三千兵力,且以骑兵为主,我们必须尽快调整布防。”
“将军,雁门关现有守军一千五百人,若是鞑靼真的来袭,恐怕难以抵挡。”副将赵虎忧心忡忡地说道,“不如我们向朝廷求援,请求派兵支援?”
萧彻摇了摇头:“朝廷援军至少需要十日才能抵达,而鞑靼极有可能在三日内发起进攻,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当务之急,是加固城墙,备好守城器械,同时动员城内百姓,组建民团,协助守军防御。”
众将领纷纷点头,各自领命而去。萧彻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心中清楚,这场仗不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意志的比拼——只要雁门关的军民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守住这片土地。
苏雪在义仓忙到午后,才终于将流民的安置事宜安排妥当。她刚想歇口气,却见李郎中匆匆跑来,神色慌张:“苏姑娘,不好了!西郭的流民营地有不少人出现了发热、咳嗽的症状,我怀疑是染上了风寒,若是不及时控制,恐怕会传染开来!”
苏雪的心猛地一紧,连忙跟着李郎中前往流民营地。营地里,不少流民躺在简陋的草席上,脸色通红,呼吸急促,孩子们的哭声此起彼伏。苏雪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微微泛红,她对李郎中道:“李郎中,你先给患病的流民诊治,我去药铺调集药材,再让人烧些热水,给大家驱散寒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