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旁的太监赶忙上前,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回皇上,奴才一直都在盯着李先生的奏折呢,目前还没有送到。”
“也罢,那就等一等李光地奏折,瞧他如何说辞。”
打发走了明珠,康熙又仔细看了一遍施琅的奏折。
此奏折为:《密陈专征疏》
施琅后人编纂的《靖海纪事》记载其书原文:
为密陈专征,以一事权,而收万全之功,以仰副圣心至计事。
窃照海洋重地,一着不到,则满盘俱失。
当此机会,正在臣图功报效之日,即在皇上建业垂统之时。
臣思报国恩,捐糜顶踵,亦岂敢爱惜骸骨,稍存退诿。
但恐用臣之权不专,则掣肘于人;功臣之赏不行,则沮丧于众。
臣是以沥胆披肝,剀切上陈,幸皇上垂察焉。
臣自荷戈以来,矢报国恩,是以夙夜靡宁,期尽臣节。
前者,皇上命臣赴闽,特授臣任,意在扫荡腥氛,殄灭丑类。
乃地方文武各官,不体皇上之心为心,不行臣之言为言。
凡有益于地方,有损于贼党者,各相推诿,置之不问。
臣虽有心,徒成虚语。今皇上欲底定海疆,使万民乐业,非臣一人断然独行,则众议纷纭,彼此推诿,虽俞、范复生,亦无能为也。
臣生长海滨,素习水性,于调遣节制,较之他人,颇有长处。
况今台湾人心离散,兵将不相维系,其势岌岌,如累卵之危。
倘失此时,贼氛复炽,噬脐何及!
臣愿当此重任,有功,则赏不及臣之子孙;有罪,则戮及臣之臣身。
非臣敢自夸张,实欲成皇上垂统之大业,救地方万民之水火也。
为此,密陈。
伏乞皇上睿鉴,敕部议覆。
施琅认为,大清总督节制提督,理所应当。
姚启圣作为福建总督,负责征台的后勤、粮饷、以及总体调度指挥,管辖自己也无可厚非。
施琅作为水师提督,理应负责前线作战。
但是,施琅提出来四点问题,力劝康熙收回姚启圣的节制权,独享专征特权。
其一,姚启圣不擅长海战,乃“以陆治水”,弊大于利。
施琅认为姚启圣出生在北方,虽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汪洋大海,并非其所长也。
“臣生长海滨,素习水性,于调遣节制,较之他人,颇有长处”,施琅自己自己就是水师提督,从小泡在海里的将军,理应由自己专征。
最主要的一点,陆战将领指挥海战,犯了兵家之大忌。
其二:双重指挥必互相掣肘、互相不服。
奏折中写到,双重指挥可能带来的恶果,也就是:“总督提督互相掣肘,不便于行事。”
假如遇到关键决策上,如进攻时机、兵力部署等,都需要与姚启圣商议,极易引发争执,贻误战机。他请求“独任”、“专征”,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内耗 。
其三:立军令状,表征台决心。
为了打消康熙的疑惑,施琅表示愿意立下军令状,如果授予他专征之权后征台失败,他愿“有功,则赏不及臣之子孙;有罪,则戮及臣之臣身”、“甘受斧钺”,承担全部罪责 。
其四:详陈战备,表明万事俱备只欠“专征”
在奏疏中,施琅还详细汇报了水师训练、船只整备、器械制造等工作的进展,表明他已做好一切战斗准备,只等待皇帝授予专征权力和最佳的进攻时机 。
“施琅所言,句句在理啊……”康熙喃喃自语道,他长叹一声,缓缓地半躺在龙椅上,双眼微闭,陷入了沉思。
他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出施琅所说的话,施琅认为汪洋大海与陆地截然不同,决策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攻台湾郑氏,而不是由陆路指挥大海。
康熙越想越觉得施琅说得有道理,但一想到要将所有的兵权交给施琅,他的心中就有些犹豫。
施琅可是曾经郑成功属下的五虎战将啊!
虽然康熙对施琅有一定的信任,但毕竟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这让康熙不禁对他的忠诚度产生了一丝疑虑。
而且,朝中的大臣们又会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他们会不会对康熙将如此重要的兵权,交给一个曾经的敌人表示不满呢?
此外,还有姚启圣。
姚启圣为了收复台湾,可谓是尽心尽力,豁出命了。
他不仅忙前忙后,还不惜散尽家财招募水师兵勇。
这五六年来,姚启圣为了收复台湾可谓是殚精竭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而且,收复台湾的方针大略,也是姚启圣和康熙二人,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后才最终确定下来的。
康熙心中暗自思忖着,如果将兵权交给施琅,那么姚启圣又该如何安置呢?
他对姚启圣的能力和忠诚也是非常认可的,这样一来,岂不是让姚启圣的心血都白费了吗?
如今施琅仅凭一句专征权,就轻易地将姚启圣给踢出局了?
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姚启圣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他是否还能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呢?
这些问题都如同迷雾一般,让康熙非常的头疼。
实际上,二人之间的争端并非偶然,而是围绕着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的。
首先是指挥大权的归属,谁能真正掌握军队的指挥权,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出兵的时机,何时出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需要精确的判断和决策。
再者,使用什么季节的什么风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毕竟风向对于海战的影响不可小觑。
最后,还有一个争议点,就是先攻打澎湖还是先攻打台湾。
施琅坚决主张在夏天出兵,并首先攻打澎湖。
他认为夏季的风向和海况更有利于作战,而且先拿下澎湖可以作为进攻台湾的重要据点。
然而,姚启圣却坚持在冬季发兵,直接抵达台湾。
他认为冬季的风浪相对较大,而且是顺风作战,能够减少军队在海上的风险,同时直捣黄龙可以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图海的去世,使得康熙深刻认识到收复台湾已经迫在眉睫,而且必须要迅速行动。
因此,康熙对二人的催促也越来越急切,这无疑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施琅在这种压力下,最终上了这一道折子,请求康熙授予他专征台湾的大权。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