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诗句缓缓脱口而出,梁清标原本平淡的面容瞬间起了变化,先是满脸惊愕之色,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之事;紧接着,他的眉头微微皱起,脸上渐渐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忧愁,似有千般思绪涌上心头。
待到整首诗吟诵完毕,梁清标沉默片刻之后,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这首诗……不知阁下究竟是从何处听闻而来?”
言语之间,语气虽然还算平静,但那微微颤抖的声音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波澜起伏。
金光见状,又是呵呵一笑,然后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在下不过是区区一介草民罢了,自然没有什么大能耐。只是曾经有幸与河南的袁赋谌先生结为密友,而这诗正是袁赋谌先生亲口所言。据他所说啊,这天底下清正廉洁之官员,若论首屈一指者,非梁清标大人您莫属呀!”
话说这一首诗,竟是那梁清标于河南之时所作。
想当初,他流落到河南时,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困境——身上携带的钱财竟不翼而飞!
无奈之下,只得被迫过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就在那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河南睢州(今睢县)人士袁赋谌在一次偶然外出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了那面容憔悴、落魄不堪的梁清标。
袁赋谌心生怜悯之情,不仅慷慨地赠予他食物以充饥果腹,更是热情地与之交谈起来。
两人相谈甚欢,仿佛一见如故。
梁清标对袁赋谌的善举感激涕零,心中涌动着无尽的谢意。
于是乎,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作,并将它郑重其事地赠送给了袁赋谌,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表的感激之意。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袁赋谌见梁清标才华横溢,却因囊中羞涩而难以实现自己赴京考取功名的梦想,便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笔不菲的银两,资助梁清标踏上前往京城的征程。
这份情谊,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梁清标的心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待到梁清标终于金榜题名,入朝为官之后,他始终没有忘记袁赋谌曾经给予过自己的帮助和支持。
尽管身处官场繁忙,但他依然与袁赋谌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彼此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且说这袁赋谌,出身名门望族。
他的祖父乃大名鼎鼎的明朝兵部尚书袁可立,父亲则是赫赫有名的书画鉴赏家袁枢。
他的兄长袁赋诚也是官运亨通,曾担任多地的知县和巡抚之职。
不过,袁赋谌本人却无意涉足仕途,一心痴迷于书画艺术。
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他在河南一带声名鹊起,成为了备受瞩目的书画名家。
梁清标竟然亲自为袁赋谌作诗,而金光又深知此事,由此可见,袁赋谌和金光之间的关系定然非同一般,想必他们乃是亲密无间的好友。
既是有着袁赋谌这么一层深厚的情面在,梁清标即便心中有所不愿,怕是也不得不卖这个人情了。
只听得梁清标朗声道:“原来如此啊,那不妨就请金先生移步至我的驿馆一同喝杯茶吧!”
说罢,他便微笑着将金光迎入了驿馆之中,并转头向身后的随从吩咐道:“快去准备一些广州本地特产的凉茶来。”
不一会儿功夫,随从们便手脚麻利地将茶水备好,放置在了二人面前的桌子上。
此时,驿馆内弥漫着阵阵清幽的茶香,然而,尽管茶香四溢,氛围却显得有些许微妙起来。
只见金光缓缓地端起茶杯,先是轻轻地嗅了嗅那淡雅的香气,然后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小口,嘴角随即扬起一抹笑意,赞道:
“钦差大人呐,这广州的凉茶果然名不虚传,不仅口感清爽宜人,而且具有清热解暑之功效,实在是太适合此地炎热潮湿的气候啦。不知大人您是否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呢?”
梁清标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回应道:“金先生过奖了。本官虽然刚刚抵达广州不久,但对于此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倒是颇有兴致。不过嘛……”
说到此处,他稍稍顿了一顿,目光直直地看向金光,接着问道:“不知金先生今日专程来访,到底所为何事呢?”
金光放下茶杯,神色渐渐严肃起来:“钦差大人,明人不说暗话。今日前来,实则是为了平南王的家事,也是为广州的百姓请命。”
梁清标眉头微皱,道:“哦?此话怎讲?”
金光叹了口气,道:“大人想必也知道,平南王年事已高,早已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回乡养老。然而,皇上虽准了王爷的奏折,却不准世子尚之孝承袭王位,还要他们父子一同返回辽东。此举不仅令王爷心寒,更让广州百姓惶恐不安。”
梁清标沉吟片刻,道:“皇上此举,自有深意。藩王之事,关乎朝廷大局,非我等臣子可以妄议。”
金光微微一笑,道:“大人所言极是。然而,广州百姓多年来受平南王庇佑,早已习惯了安稳日子。如今王爷若离去,广州难免陷入动荡。大人身为钦差,肩负朝廷使命,想必也不愿看到广州陷入混乱吧?”
梁清标目光一闪,道:“金先生的意思是?”
金光正色道:“大人若能向朝廷进言,准许世子尚之孝承袭王位,留镇广州,不仅可保广州安宁,更能彰显朝廷的仁德之心。此事若成,广州百姓必感念大人的恩德。”
梁清标沉默片刻,缓缓道:“金先生所言,本官心中明白。然而,朝廷决策非我一人之力可以左右,况且皇上已经让梁某带着旨意,督促平南王启程啊。”
“哎......钦差大人此言差矣,您若以催促平南王启程,以为会见得到平南王之面吗?”金光冷冷的问道。
梁清标闻言,眉头微微一挑,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但语气依旧平静:“金先生此言何意?莫非平南王有意抗旨不遵?”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