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三日,这一天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平凡的一天,但对于沈山河和王建民来说,却是一个多少有点特殊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农历正好是三月二十六。按照算命先生的说法,这是一个和沈山河、王建民两人八字相合的好日子,尤其是辰时,更是大吉大利。
阳春三月的尾巴,虽然已经接近夏天,但天气依旧宜人,天空晴朗,空气清新,让人感到格外舒适。
沈山河的父母和王建民的父母,昨天下午就早早地赶到了这里,为的就是能在今天这个重要的时刻,亲自见证他们的孩子们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一大早,一群人就迫不及待地守在了店门口,心情激动而又忐忑。他们望着那扇紧闭的店门,仿佛要透过它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而今天,恰好也是镇上赶集的日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要买的,要卖的,经过几天的累积,到了该兑现的时候,也乘此出去走走,解解乏、散散心。
街上的人流随着太阳的升起,从四面八方迅速地汇聚而来。一时街面上人叫马嘶、吆五喝六,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吉时一到,沈山河打开店门,让自己老爹和王建民老爹一起把预先准备好了的“沈师傅木工家具店”的牌子挂了上去,王建民则点燃了长长的鞭炮,高喊着“财源滚滚,大吉大利。”
一时响声震天,在这乡下小镇的上空盘旋翻滚,引来人们纷纷驻足观望,烟火中,沈山河又把写着“回收、修理、买卖、定制各种木工用具。百年传承,品质保证。”的宣传招牌摆到门前。上面还有一句话:“为答谢各父老乡亲的捧场,开业当天,所有东西一律八折。”
鞭炮声停,隔壁饭店的胡艳妮立马点燃自己带来的鞭炮续上,然后嘻嘻哈哈的和她母亲过来祝贺开业大吉。
随后陆陆续续又有鞭炮声响起,沈山河和王建民家的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道贺。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嘴里说着祝福的话。沈山河和王建民笑容满面的应酬着亲友的祝贺,寒喧着,告诉他们饿了可以去隔壁饭店吃饭。这是他们预先商量好的,今天他们包下胡艳妮家的饭馆,专门招待到场的贺客。
来宾大多由两人父母去招待,因为大多也是冲着他们的关系来的,真正属于沈山河与王建民的关系的很少,也就三两个儿时玩伴,这个年纪的同学关系还并不被人看重,因为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拿着这个名头到场来贺的一个没有,倒是王建民以前在街上一起混的狐朋狗友来了不少。
王建民的爷爷奶奶也来了,两位老人满脸带着欣慰的笑也在店门口和相熟的人打着招呼,遇着年纪相仿的赶紧上去拉着彼此的手道一声:
“好久不见了,三四年了吧?身子骨可还硬朗?”
“是啊,一晃就老了,手脚比不得从前,不常出门了,下一次见就不知是什么样了?”
“这是你家小孙子整出来的动静啊!不错,有出息了。你有福了。”
“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只好拣不费力的混口饭吃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折腾去吧。”
“是啊,路是他们自己选的,是对是错也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不管怎么样,走的正,行得直就好。”
“只望着他们一辈子安安稳稳,顺顺利利就够了,至于富贵,有了是运,没有是命。”
“哪有那么多如愿的,一辈子,预先谁也说不准,就这么过着吧。”
老人们总是这么无力的感慨着生活。
……
也有进店选购家具的,沈山河便与王建民一起上前给人介绍,半天时间大大小小也卖出去不少东西,不过最好卖的竟是小孩坐着玩的木马,稀罕、实用,又好玩。这东西名字听来都不陌生,但实际见得着的不多,小孩闲暇的玩意,不是歌舞承平的年代,谁又有闲心、有余钱去置办,所以就连许多木工匠人也断了传承失了尺寸。沈山河也是根据《鲁班经》记载和父亲俩人摸索出来的。这玩意看着简单,但既要想摇得尽兴又要保证在忘形之余不会栽倒过去,对弧度的控制极有讲究。要做的人少,手工制作的难度还不小,自然会做的就更少了。
也卖出了些桌椅板凳,大件点的床铺柜子啥的。倒是女人用的梳妆台多卖了两件,断了货。看来女人爱美的天性随着手头的宽裕慢慢被释放出来了。
中午一过,随着集市的散去,一天的热闹慢慢平息了下来,街面上来往的人少了,小商小贩也开始收拾东西要打包走人了。
闲了下来,沈山河的母亲就拉着王建民的娘数起钱来。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没想到这一天的毛率营收,竟然上千了,这在这种乡镇小店来说是十分罕见的,那时一家人累死累活一年到头许多人家都争不到这么多,所以把几个长辈乐得眉不见眼的,嘴巴就没合拢过。
王老爷子两夫妇中午吃过饭已经回去了,算着时间,沈山河和王建民的父母也相继往回赶了。临走前,又是千叮咛万嘱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