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下邳城内,新获讨逆将军印玺的赵匡胤正在府中与胞弟密议。窗外春雨淅沥,将校场上的兵戈之气洗刷得愈发锋利。赵光义捧着热茶欲言又止,而赵普的羽扇在军事沙盘上空划出数个凌厉弧线。
“本以为将伍奎低估了,今日方知此人谋略深不可测,胆识过人,我不及他。日后必成心腹大患。”
赵匡胤轻叹一声,眉宇间透出几分黯然。
“主公无须多虑,”赵普温声劝慰,“伍奎虽才华横溢,却困于强敌环伺之地,自保尚且艰难,董卓岂会容他安稳?”稍作停顿,他又道:“反观主公,如今执掌徐州兵权,只待时机成熟,这片疆土必将尽归主公之手。”
赵光义眼中精光一闪,急不可耐道:“大哥,既然军权在握,不如直接除掉陶谦老儿,假意归顺董卓,再请朝廷敕封大哥为徐州刺史,岂非一举两得?”
赵匡胤神色骤冷,沉声道:“二弟不可妄言!陶谦仁厚,深得徐州世家与百姓之心。况且我受其恩惠,若贸然加害,必失人心,届时如何在此立足?”
赵普点头附和:“主公英明,二将军且耐心等待,此事需从长计议。”
“大哥教训得是,是弟鲁莽了。”
赵光义低头认错,眼底却掠过一丝阴冷,暗自思忖:“可恨!大哥竟这般沉得住气,看来我的计策难以奏效了。”
厅内一时沉寂,三人各怀心思,静默无言。
### 初平元年九月,刘虞向诸侯密传弘农王刘辩重返蓟城、意欲复位的消息后,各地太守、刺史的奏表如雪片般飞至蓟城。奏表内容大同小异,皆劝刘辩重登帝位,匡扶汉室,再创盛世。然而明眼人皆知,这些诸侯拥立新帝,实为搅乱天下——唯有大汉分崩离析,枭雄方能趁势而起,逐鹿中原。
刘辩与刘虞得此响应,喜不自胜,当即征调民夫,于蓟城兴建新宫。除公孙瓒、董卓外,各地官员或献钱粮,或表忠心,竭力逢迎。数十万民夫日夜赶工,耗时三月,终成新宫。然幽州物力有限,此宫远不及洛阳皇城恢弘,但聊胜于无。刘辩与何太后已觉宽慰,总强过屈居简陋的刺史府邸。
皇宫落成后,刘虞派出数十骑使者奔赴各郡,邀请太守刺史前来参加新帝登基大典。然而月余过去,诸侯们仅派使者敷衍了事,竟无一人亲至。刘辩与刘虞怒不可遏,痛斥诸侯居心叵测,却又无可奈何。登基大典不得不照常举行,最终在伍奎、刘虞等寥寥数臣及地方官吏的拥护下,这场堪称史上最简陋的 ** 加冕仪式就此开场。
初平元年冬日,碧空如洗。以刘虞、伍奎为首的文武官员与各国使节肃立于祭坛之下,整个仪式现场鸦雀无声。
"今日之后,天下将迎来二帝并立的局面。"伍奎凝视着祭坛暗自思忖。作为穿越者失去历史预知力固然可畏,但总好过在董卓帐下等死。他曾在心中勾勒过这样的计划:待吕布诛杀董卓后,趁机收编西凉军坐镇洛阳,效仿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但这个天真念头很快被他否决——既无李傕郭汜的资历,又无吕布的军事实力,更因声名狼藉得不到士族支持。最终他选择救出弘农王,另谋出路。
正午时分,仪仗车队自刺史府迤逦而出。华盖之下的刘辩虽面容沉静,眼中却跃动着难以掩饰的亢奋。沿途数万甲士肃立致意,群臣纷纷躬身避让。在这片寂静的 ** 人海中,唯有刘虞等少数人面露喜色。
凝望着渐近的祭坛,扫视着垂首的臣属,刘辩恍若置身梦境。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最先浮现的是......
那一年朕遭董贼废黜,贬为弘农王,在清冷的宫闱里与母后相濡以沫,日日如履薄冰,唯恐那董卓一时兴起便取朕性命。蒙先祖庇佑,朕不仅逃过董贼毒手,更重登九五之尊,想来真乃天数使然。
刘辩目光如电,扫视祭坛下的臣民,最终停留在伍奎身上,眼中闪过一丝不该对恩人显露的锋芒。他阖眸凝神,将心绪敛入眼底,再度望向祭坛时,眸中已燃起熊熊火焰。
此刻,距离那至高之位,不过咫尺之遥。
恍惚间,刘辩竟觉今夕何夕,如梦如幻。
御辇停驻高台前,刘辩敛去追忆,面若寒霜地踏下车驾。左右两侧,文臣伍奎与武将刘虞躬身侍立,齐声道:"吉时已至,请陛下登坛受玺。"
刘辩略一颔首,步履从容地拾级而上。
祭祀礼毕,刘辩头戴冕旒,手捧玉玺,面南端坐,诏告天下即皇帝位,改元新兴。
"吾皇 ** "之声如山呼海啸。
俯视着匍匐在地的臣民,刘辩胸中涌起前所未有的滔天豪情。他仰天长笑,笑声恣意张狂。
随即,新君下诏册立唐姬为后,尊何后为太后,大封群臣。废除三公,拜刘虞为丞相,伍奎为大将军,假节钺,各地太守皆晋一级。阎柔、鲜于辅、狄青等将俱获封赏,三军将士皆有犒劳,更降旨大赦天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