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绝童生试乙等第三的消息,不仅在小镇上引起了轰动,更是传到了此次县试的主考官——并州学政陈大人耳中。
陈学政年近五旬,为官清正,学识渊博,尤爱提携后进。阅卷之时,他便对那份署名“萧绝”的考卷印象深刻。经义文章理路清晰,见解不俗,更难得的是那份沉稳老练的文风,全然不似蒙童所作。而那首《春雪》试帖诗,更是让他拍案叫绝,于寻常雪景中寄寓深意,格调高远,尤其是“冰心映日明”一句,隐隐透出此子不凡的心志。
一个八岁孩童,能有如此造诣?陈学政心中既惊且疑,遂命人调来了萧绝的档案,得知其入学不过半年有余,出身更是普通商户(“林记”酒楼在当地已登记造册),心中惊讶更甚。这已非“聪慧”二字可以形容,简直是天赋异禀!
惜才之心大起,陈学政在视察县学时,特意召见了萧绝。
学政衙门的偏厅内,气氛肃穆。萧绝穿着一身干净的学童青衫,虽略显陈旧,却浆洗得笔挺。他从容入内,对着端坐于上的陈学政,依足礼数,躬身行礼,声音清朗:“学生萧绝,拜见学政大人。”
不卑不亢,举止有度。陈学政暗暗点头,观其气度,沉稳内敛,眼神清澈而坚定,果然非同一般。
“免礼。”陈学政语气温和,考校了几个经义问题,萧绝对答如流,不仅背诵精准,更能阐发己见,虽略显稚嫩,却往往能切中要害,显是真正读通了书,而非死记硬背。
陈学政越问越是惊喜,抚须笑道:“果然名不虚传!汝之才学,远胜同龄,假以时日,前途不可限量。”
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对侍立在旁的文书道:“取我名帖与荐书来。”
文书很快取来一套精美的名帖和一份已写好的荐书。陈学政将荐书递给萧绝,神色郑重:“萧绝,汝乃璞玉,在此小县恐埋没了才华。京城‘青云书院’,乃天下文宗,山长苏鸿渐苏大家,与吾有旧。吾今修书一封,荐你入青云书院附学。此院汇聚天下英才,藏书浩瀚,名师云集,于你学问进益,大有裨益。你可愿往?”
青云书院!
饶是萧绝心性沉静,听到这个名字,心中也不由一震!那是大晟王朝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圣地,是多少世家子弟挤破头也难以进入的地方!若能入青云书院,无异于一步登天,未来的科举之路将平坦许多,所能接触到的资源和眼界,也绝非这小小县城可比!
然而,短暂的激动之后,巨大的现实压力也随之而来。京城!那是永宁侯府庞煊的地盘,是仇敌的眼皮子底下!他去那里,无异于羊入虎口!而且,“姐姐”怎么办?酒楼怎么办?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双手接过那封沉甸甸的荐书,再次深深一揖:“学生,叩谢学政大人栽培之恩!此事关乎重大,学生需与家姐商议,方能回复大人。”
陈学政见他并未被突如其来的机遇冲昏头脑,反而如此沉稳,懂得顾及家人,眼中赞赏之色更浓,点头道:“理应如此。荐书你且收好,若决定前往,持我名帖与荐书至青云书院,苏山长自会安排。”
带着这封足以改变命运的荐书,萧绝回到了“林记酒楼”。
当林微熹从萧绝手中接过那封来自学政大人的亲笔荐书,听他说完青云书院之事时,她的手微微颤抖了起来。
机遇与危险,如同光与影,同时降临。
去,意味着萧绝将踏上一条更广阔、也更凶险的道路。
不去,则可能辜负他的天赋,辜负陈学政的期望,也可能……永远无法触及复仇的可能。
这个抉择,太重了。
喜欢锦绣农门:养个反派成忠犬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锦绣农门:养个反派成忠犬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