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的渗透: 要求文艺创作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多创作体现“真善美”、促进社会和谐的作品。对于带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或可能引发争议的文艺作品,审批和扶持变得格外谨慎。
三、 各方反应与微妙博弈
高育良这套“组合拳”打出来,在汉东引起了广泛而微妙的反应。
祁同伟的务实配合与内心保留: 作为头号盟友,祁同伟在公开场合坚决拥护高育良的理论和实践。他要求全省政法系统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要注重“法理情”的统一,推广“温情执法”、“调解优先”,甚至将一些民事纠纷的调解成功率纳入了基层派出所的考核指标。但在私下里,他对程度坦言:“老师的理想是好的,但人心叵测,最终还是要靠有效的控制。德治是锦上添花,法治(在他心中等同于管控)才是雪中送炭。没有‘炭’,‘花’再好看也得冻死。” 他继续埋头打造他的“智慧政法”铁笼,将高育良的“德治”视为覆盖在铁笼上的一层华丽天鹅绒。
宣传系统的忙碌与迎合: 宣传系统的干部们迅速转向,加班加点策划各种符合新导向的宣传活动。他们善于领会意图,将“和谐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但也有人私下嘀咕,这种过于强调“一团和气”的宣传,是否掩盖了真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否会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基层干部的适应与形式主义: 许多基层干部松了口气,相比于沙瑞金时期动不动就要“啃硬骨头”,现在的工作氛围要和风细雨得多。但他们也面临着新的压力:没完没了的学习心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必须完成的“好人好事”报道任务。一些地方,“读典”变成了读文件,“道德讲堂”变成了领导讲话,和谐创建变成了粉饰太平,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新的形式主义。
知识界的沉默与分化: 部分知识分子对高育良推崇传统文化表示欣赏,认为这有助于匡正世风人心。但也有更多独立思考的学者感到忧虑,他们认为将复杂的现代社会治理问题,简单归结为道德教化,是一种倒退;过分强调“和谐”,可能会压制批评声音,阻碍社会进步。然而,在当下的氛围中,这些不同的声音很难公开表达。
普通民众的直观感受: 对于老百姓来说,电视报纸上的内容变得“好看”了,社区活动多了,街坊邻居间被鼓励“和睦相处”,表面上看,社会风气似乎在好转。但只要涉及到具体利益,如拆迁补偿、环境污染、劳动纠纷等,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渠道和效率,并未因强调“德治”而有根本改善。那种被精心营造的“和谐”感,有时显得有些虚幻和脆弱。
四、 高育良的自信与局限
高育良对自己推动的这一切,充满自信。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广场上正在举办的“社区和谐文化展演”,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更适合汉东、也更符合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治理之道。他用“德治”的温情纱幔,巧妙地遮掩了权力运作中不那么光彩的部分,为新的权力结构披上了一件合乎道统的华丽外袍。
在一次与祁同伟的私下交谈中,他意味深长地说:“同伟啊,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秦朝严刑峻法,二世而亡。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乃有文景之治。我们现在,就是要营造一个‘文景之治’般的氛围,让百姓休养生息,让官员修身养性。这才是长治久安之基。”
祁同伟点头称是,但心中却在想:老师啊老师,您说的固然有道理,但您忽略了,无论是汉初还是现在,真正的安定,背后都需要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您的“德治”是台上的戏文,我的“掌控”才是守夜的更夫。这出戏能否唱得安稳,还得看更夫是否够警觉、够强硬。
高育良的哲学实践,为汉东披上了一层温文尔雅的面纱。但这层面纱之下,是祁同伟构筑的精密控制网络,以及并未真正消失、只是被暂时压抑的种种矛盾。这种“德治”与“掌控”的奇特结合,究竟能将汉东带向何方,仍需时间的检验。但毫无疑问,高育良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个人印记,深深地烙在了汉东的这个新时代。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