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亮平被停职的冲击波尚未平息,汉东政坛的硝烟仍在弥漫,另一场更加精妙、更显“堂堂正正”的攻势,已在高育良的运筹帷幄下,悄然展开。这并非刀光剑影的短兵相接,而是一场抢占道德与法理制高点的舆论绞杀,其武器,是笔墨文章;其战场,是意识形态领域。
清晨,当许多干部还在咀嚼早间新闻里那条关于“个别办案人员”被停职的简短消息时,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汉东日报》已经摆上了各级领导的办公桌。头版右下角,理论版块一个异常醒目的标题,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必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谈依法治国与规范执法》。标题庄重、大气,紧扣中央精神,但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却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锋芒。
作者署名:高育良。
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亲自在党报理论版撰文,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文章开篇,高育良以宏大的视角,阐述了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重要性,强调了在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文笔老辣,理论功底深厚,引经据典,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论述得滴水不漏,充分展现了一位高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
然而,细读下去,但凡对汉东近期局势稍有了解的人,都能从那些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述中,读出强烈的针对性和暗藏的机锋。
“……法治的精髓在于良法善治。‘良法’是前提,而‘善治’的关键,在于执法环节的严格规范。任何权力,如果失去了制度的约束,脱离了程序的轨道,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异化,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这段文字,仿佛是对当前事件高屋建瓴的总结。没有人提及侯亮平的名字,但“失去了制度的约束”、“脱离了程序的轨道”、“权力的滥用”这些词汇,就像一把把无形的匕首,精准地指向了刚刚发生的审讯室风波。
文章进一步深入:“……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障。决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或‘结果’,就忽视甚至践踏法定的程序。办案过程中的每一道手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防范冤错案件、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司法公正的坚固屏障。任何以‘情况特殊’、‘任务紧急’为借口,绕开程序、违规操作的行为,都是对法治原则的严重背叛……”
这几乎是直接为侯亮平的行为定性了——“对法治原则的严重背叛”。高育良巧妙地将侯亮平个人在压力下的具体失误,拔高到了背叛法治原则的可怕高度。他挥舞起“程序正义”这面绝对政治正确的大旗,使得任何试图为侯亮平辩解、强调其办案初衷或以往功劳的言论,都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可能被归为“漠视程序”的同路人。
“……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先就要筑牢执法环节的篱笆。这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设计,更需要每一位执法者内心对法律的敬畏、对规则的遵从。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示范,决不允许有任何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权思想,决不允许将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特权思想”、“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原则”,这些词语,在侯亮平“京城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刺耳。高育良的文章,成功地将一场针对侯亮平个人的组织处理,包装成了一场维护法治尊严、反对特权腐败的正义斗争。他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让对手陷入了无法反驳的困境——反驳,就是反对依法治国;沉默,就是默认指控。
文章的最后,高育良呼吁全省政法干警认真学习领会依法治国精神,深入开展教育整顿,切实规范执法行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结尾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完全符合主流舆论导向。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汉东政坛引发了比侯亮平停职消息本身更为深远和剧烈的震荡。
沙瑞金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田国富拿着那份报纸,坐在沙瑞金对面,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瑞金书记,育良同志这篇文章……来得很快,也很及时啊。”田国富的语气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苦涩和无奈。他作为纪委书记,对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自然有深刻认识,但他更清楚,这篇文章此刻出现,绝非单纯的理论探讨。
沙瑞金面前也摊开着同一份报纸,他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铅字,脸上看不出太多的表情,但紧抿的嘴角和微微起伏的胸口,透露着他内心的不平静。他没有立即回应田国富的话,而是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水,仿佛要借此压下心头的怒火。
“理论水平很高嘛。”沙瑞金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冷意,“站位高,论述深刻,紧扣中央精神。育良同志不愧是汉东的理论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