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招待所的会议室被布置成了座谈会的样式,椭圆形的长桌,桌上摆放着鲜花、水果和矿泉水。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进来,气氛看似融洽、开放。侯亮平陪着专家团成员早早来到会场,他今天换了一身深色西装,精神看起来比前几日稍好,但眼底深处的那丝凝重并未散去。他知道,今天的座谈会是关键一役,是专家们直接接触汉东“地气”的重要机会。
专家团的成员们也都面带期待。陈岩石教授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笑容和蔼,但眼神锐利,如同经验丰富的老猎手,不放过任何一丝细节。吴明霞教授拿着笔记本,准备记录。张炜等几位年轻学者更是跃跃欲试,希望能从基层获取宝贵的一手资料。
然而,侯亮平心中隐隐有些不安。这次座谈会的参会人员名单,是省政法委办公室“协助”安排的,美其名曰是“提供有代表性的样本”。名单上主要是几位本地民营企业家和几位基层乡镇街道的干部。侯亮平虽然觉得有些突兀,但对方理由正当,他也不好明确拒绝,只能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要多加留意。
九点整,参会人员陆续到场。祁同伟并没有亲自出席,但省政法委的一位副秘书长到场主持,表示了省委省政府对专家团调研的重视和支持,姿态做得十足。侯亮平注意到,程度也悄无声息地坐在会场角落,拿着本子,像是来做记录,但那双眼睛却时不时地扫过全场,带着一种监视和掌控的意味。侯亮平的心沉了一下,他几乎可以肯定,这次座谈会,绝非简单的“坦诚交流”。
座谈会开始,主持人先请专家团陈岩石教授讲话。陈教授言辞恳切,表示此次来汉东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希望能深入了解汉东在改革发展,特别是经济转型和法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基层一线的真实情况。他强调,学者的研究离不开实践的土壤,大家的真知灼见至关重要。
接着,按照安排,是先由企业家代表发言。第一个发言的是本地一家中型机电公司的老板,姓王,五十岁上下,面容愁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叫王大力。”他搓着手,语气带着小企业主特有的谦卑和焦虑,“说实话,能有机会跟京城的专家们说说心里话,我真的很激动。我们这些民营企业,难啊!”
他打开话匣子,开始诉苦:“最难的就是资金。银行现在放贷,比以前谨慎太多了,门槛高,手续繁。我们这种没啥硬资产抵押的小厂子,想贷点款扩大生产,或者哪怕只是维持周转,都难如登天。以前还能靠点民间借贷应急,现在嘛……”他摇摇头,欲言又止,但意思很明显,当前的金融监管和环境收紧,让他们压力巨大。
“而且,”王老板叹了口气,“感觉现在的政策变化有点快。今天鼓励这个,明天扶持那个,我们这些小企业有点跟不上节奏。各种检查、审计也比以前频繁,税务、环保、安监……哪个庙的神都得罪不起。一来检查,我们就得停工接待,陪着笑脸,生怕哪里出点岔子就被重罚。说句实在话,现在真是有点没法安心经营的感觉,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哪天政策又变了,或者哪个环节没做到位,厂子就完了。”
他的发言引起了其他几位企业主的共鸣,纷纷附和:
“是啊,王总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
“贷款难,融资贵,这是普遍现象。”
“现在动不动就审计调查,谁还敢放开手脚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专家们认真地听着,做着记录。吴明霞教授微微蹙眉,提了个问题:“王总,您提到的政策多变和检查频繁,能具体说说,主要是哪个领域的政策,或者哪方面的检查让您感觉压力最大吗?是普遍性的问题,还是针对特定行业?”
王老板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专家问得这么细,他含糊地说:“这个……方方面面都有点吧。主要是感觉风气紧了,不像以前那么……宽松了。” 他巧妙地把“监管加强”形容为“风气紧了”,将客观政策转向主观感受。
侯亮平在一旁听着,心中冷笑。这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也是经济转型期需要面对的问题。但这些人刻意回避了另一个关键点——在之前的“宽松”环境下,官商勾结、利益输送有多么严重,山水集团这样的毒瘤是如何膨胀起来的。他们只抱怨现在监管严了、贷款难了,却绝口不提正是因为要清理过去的污泥浊水,才不得不采取的一些必要措施。这是典型的片面陈述,引导听众只看到“整治”带来的“阵痛”,而忽略“病灶”本身的危害。
陈岩石教授靠在椅背上,脸上依旧带着温和的笑,但眼神深处却闪过一丝了然。他退休前在检察系统干了一辈子,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人,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诉苦,他洞若观火。但他没有打断,只是静静地听着。
接下来是基层干部发言。一位来自城郊结合部的街道办主任,姓李,四十多岁,头发已经有些稀疏,脸上写满了疲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