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书局
次日天公不作美,飘起蒙蒙细雨。时值盛夏,北平却下起小雨,而非往常的暴雨,何秋暗自纳闷:难道小冰河时期已至?
何秋难得早起,又不愿再睡回笼觉,便换上便装,与徒弟陈四维共撑油纸伞出了王府。
随行的还有王府小厮何能。据管事说,此人最熟悉北平城大小事宜,堪称包打听。
出门前,何秋仔细打量这个机灵的小厮,想到今日要办之事,反倒担心他过于机灵。
何秋正色对何能说:"今日我们约法三章。"
何能点头应道:“好嘞,您吩咐。”
“第一,任何事都不准提我名字。”
“嗯。”
“第二,任何事都不准提我名字。”
“嗯……嗯?”
“第三,还是任何事都不准提我名字!”
何能听得一头雾水,“先生,这说的不是同一件事吗?”
何秋郑重地点头:“对,重要的事得说三遍。”
何能懂事地应下,拍胸脯保证绝不外传。
何秋这才放下心,说明今日的来意:其实也不难,就是找**。
只不过要写的内容有点特殊,对方不一定找得到。
听完要求,何能表情有点微妙,但也没多问,领着两人往北城走。
他边走边介绍,北城书局多经营地下市场,特别适合流传风月小说。
这回何秋不仅打算刊印《红楼梦》,还想找人把《**梅》写出来——大纲由他亲自提供。
之所以先来这儿,是因为大书局不用费心找。以王府为背景,加上《红楼梦》的质量,不愁没人出版。
可《**梅》就不同了,风月小说毕竟低俗,涉足的文人少,没何能这种熟门熟路的,怕是连门都摸不着。
说到熟门熟路,何秋心里暗笑:何能这小子一脸正经,私下竟是个爱看风月小说的闷**。
北城这一带市井气浓,沿街叫卖声不断。陈四维一路张望,满眼好奇。
何秋看出他心思,直接给他买了三根糖葫芦,一人一根,又挑了两个小玩意儿塞给他。
陈四维不好意思地道了谢。
何能走进一家破旧书局,私下塞钱问了老板,常供稿的人里谁文笔最好。
老板给了一个地址,就在附近小庙里,住着个姓赵的穷书生,自称赵宋后人,如今靠画**图、写小说维生。
何能回来一说,何秋眼睛一亮:这不正是我要找的人才吗!
他让何能去庙里谈,自己和陈四维在外等。这事他不露面,价钱可以开高些。
何能进去找到那位“老赵”,三十来岁,面善,却写得一手绝妙风月文。
何能还读过他的小说,心里一阵**动。
两人聊起风月小说,何能吹捧几句,老赵顿时视他为知己。
等到何能递上何秋写的大纲,老赵拍案叫绝,直呼这故事精彩,不接对不起自己。
他主动提出愿全程创作,免费加插画,但润笔费不愿买断,想要分成。
老赵提到的事,何能不敢擅自做主,犹豫片刻后让老赵稍等,自己走出寺庙找到何秋,详细说明情况。
何秋对此并不介意,他本就不缺这点银钱,不过是图个乐趣。若能因此激发更多人的创作热情,诞生几部前所未有的佳作,反倒更好。
何秋提出条件:"让他先写出前两回给我过目。若能达到要求,后续内容便全权交由他完成,之前谈的条件也都照旧。"
何能返回寺庙,将何秋的条件转告老赵:若书稿通过,利润双方平分。老赵爽快应下,何能便将前两回的写作提纲留给了他。
见老赵如此有信心,何秋颇为满意。想到不久后就能欣赏到这部旷世奇书,不禁为自己的机智决定感到欣慰。
后续事宜就简单多了。何能带着抄录好的《红楼梦》手稿和燕王府名帖,来到北平最大的书局商谈出版事宜。这种小事交给何能去办再合适不过,绝不会吃亏。
何秋则与陈四维兴致勃勃地逛起前厅的书铺。他先来到杂书区域,翻阅之后大失所望,连连摇头。
这间号称北平最大的书铺,杂书种类依然稀少。不是《三言二拍》《窦娥冤》这类陈旧话本,便是佛道经典。近年新出的文学作品,水准实在令人提不起兴致。
倒是科举范文琳琅满目,不仅收录北平本地作品,连江南等地的乡试范文也一应俱全,且都是近三年内的佳作。
这些书籍印刷精良,纸张选用上乘宣纸,用料扎实。
何秋帮陈四维挑选了几本范文。他虽不通科举文章,但观察到本地学子最常购买江南文集的趋势。
看来江南地区的文风与学子素质确实更胜一筹,连北平学子都偏爱他们的时文。要知道各地乡试都是独立命题的,若单纯为了应试,本不必参考江南文章。
第139章 红楼问世
喜欢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