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何能从书局出来,带着老板支付的定金。后续分成也都由何能负责收取。
据何能描述,审稿的管事对《红楼梦》赞不绝口,称从未读过如此精彩的才子佳人小说。
书中对衣食住行的描写极尽奢华,又贴合现实,不愧是出自王府的手笔。
何秋闻言暗自嘀咕:这可不能让人误会是燕王府所出,往后还得低调行事。
管事读得入迷,若非何能催促,怕是要待到天黑才肯放人。临行前管事保证,必将此书列为重点刊印作品。
《红楼梦》果然不同凡响,刚问世就收获如此忠实的读者。
办完这些,何秋便不再操心,由何能陪同返回燕王府享清闲去了。
能在北平经营出版的都不是寻常人家,而将书坊做到北平首屈一指的,更是背景不凡。
这家书坊的东家原是朝中官员,如今致仕回乡经营书坊。多印些书籍,也算为本地学子尽份心力。
这本《红楼》很快由书坊管事呈递上来,刘老爷连夜捧读,心中大为惊喜。
此书一反时下流行的文体,采用章回结构,文笔凝练优雅,伏笔千里,作者才华之高,实在罕见。
再看署名——曹雪芹。
刘老爷暗自思忖:这位曹先生又是何许人也?文坛中似乎从未听过此名。后来得知书稿是从燕王府中送出,他才恍然:想必是府上有人不愿透露真实身份,才化名发表。
不过这样一来,书中某些情节便令人玩味。譬如甄家的泼天富贵,是否暗指燕王有意对江南盐商动手?
刘老爷虽摸不透其中深意,却为文坛横空出世这样一部佳作而欣喜。能在他的书坊出版,更是美事一桩,必能赚得不少银两。
他连夜吩咐匠人排版赶工,定于三日内将书印行上市。
书坊管事得了东家严令,自然不敢怠慢,全力组织人手检字排版。
这管事也是个精明人,料定此书必将风靡大明,便自作主张,分两批印制:
一批选用上等纸墨,专供城中达官贵人,每本定价一两,不还价——这点小钱,贵人想必也不在意。
另一批则用最次的纸墨,印来卖给平民百姓和清寒书生,总之,绝不让盗版书商占了先机。
几日过去,何秋这边还算清静。
但整个北平已是沸沸扬扬。深闺绣户中的小姐们,捧着《红楼梦》低声吟诵《葬花吟》;茶楼酒馆里的说书人纷纷开讲此书;更有书生为了“钗黛之争”当街扭打。
与此同时,地下书坊里,一本名为《**梅》的小说也在悄悄流传。
何秋早已读过老赵的初稿,笔力老练,再配上几幅若隐若现的插画,实在教人**罢不能。
他爽快地把后续大纲全数交给老赵。许是灵感迸发,老赵下笔如飞,不出数日,《**梅》第一卷便已上市。
不少读书人一边偷偷翻阅,一边暗骂潘金莲无耻、作者有辱斯文。
可偏偏这种“偷读”的刺激,让人**罢不能,恨不得把这位“兰陵笑笑生”抓进小黑屋,逼他日夜续写。
出书之人实在太懂人心——偏偏断在潘金莲意图**武大郎的关头。
《水浒》故事,众人多少听过,也知后来不外乎武松杀嫂。
但这是《**梅》,与水浒大不相同,笔墨多落在潘金莲与西门大官人身上。
不少人发现,眼下市面大热的《红楼梦》与这本《**梅》,竟不约而同采用了章回体,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写尽高门大户的富贵风流,《**梅》描摹市井巷陌的人情世态,两部书的人物皆跃然纸上——这不正是一种崭新的流派吗?
一些想赚银钱的文人,纷纷开始钻研这两部书,不少人偷偷披上马甲提笔创作。一时间,市面上的章回体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时间,北平的小说界可谓是风云变幻。
直到朱玉颖来找何秋,还当面提起了贾宝玉,何秋这才知道,自己的书在市面上掀起了怎样的浪潮。
何秋饶有兴致地问她:“那钗黛二人,你更欣赏谁呢?”
朱玉颖毫不犹豫地回答:宝钗。
何秋点头,果然不出所料。朱玉颖本就喜欢经商,家中香水生意也一直由她打理,自然更欣赏大气一些的宝钗。
朱玉颖又说:“近来,来买香水的姐妹们提起这本书,个个都哭哭啼啼的,都说这书写进了她们心坎里。”
何秋有些好奇,也颇感意外:“怎么就写进你们女子的心里了?”
朱玉颖只是感慨:“世上女子即便聪慧如钗黛,婚事也由不得自己做主,说不准就嫁给了贾蓉那样腌臜的人;好一点的,也不过嫁给贾宝玉那般富贵闲人,一等一的废物,最后还都为贾家陪葬,岂不可怜?”
何秋失笑:“这是你自己的想法吧?说不定你不少姐妹还很喜欢宝玉呢。”
“哼。”朱玉颖皱皱鼻子,模样可爱极了,一脸不服气,显然被何秋说中了。
想来也是,就算在后世那样男女平等的年代,依然有不少女子喜欢贾宝玉这样的人物,更何况礼教森严的大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