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腊月初八,吴家年味的酿造进入了更实质的阶段,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更加忙碌、更加殷实的期待。天穹还是一片沉甸甸的墨蓝,几粒寒星冻僵了似的钉在上面。西里村沉睡在黎明前最深的寂静里,只有凛冽的北风刮过光秃秃的树梢,发出呜呜的哨音。
吴家小院的堂屋里却亮起了昏黄的灯光。吴建军和李秀云已经穿戴整齐,棉袄外面扎紧了腰带。堂屋地上,放着两个沉甸甸的麻袋——一袋是自家地里收的、精心挑选过的金黄饱满的黄豆,另一袋则是劈好的、干燥的硬柴。旁边停着那辆立下汗马功劳的板车。
“今儿豆腐坊肯定挤破头,”李秀云压低声音,一边把最后几根柴火码上车,一边对吴建军说,“得早点去排上号,不然晌午都回不来,下午蒸馍的工夫就紧了。”
吴建军点点头,搓了搓冻得有些僵硬的手,哈出一口长长的白气:“嗯,走!”
板车在冻得梆硬的土路上发出清晰的“咯噔”声,碾碎了村道的寂静。吴普同和妹妹小梅、弟弟家宝还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睡,对父母这黎明前的出征毫无知觉。寒冷像无数细小的针,刺穿着吴建军和李秀云裸露的脸颊和脖颈。他们沉默地拉着车,脚步匆匆,朝着村西头亮着微弱灯光、隐约传来人声和石磨转动声的豆腐坊赶去。
**豆腐坊:蒸汽弥漫的战场**
离豆腐坊还有几十米远,浓郁的、带着生豆腥气的豆香就混着柴火燃烧的烟火味扑面而来。果然不出所料,豆腐坊那低矮的土坯房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板车队!昏黄的煤油灯光从门缝窗棂里透出来,映照着人影幢幢。男人们跺着脚、搓着手、低声交谈着,女人们则裹紧了头巾,把冻得通红的手揣在袖筒里,眼睛都巴巴地望着那扇热气腾腾涌出的木门。
“还是来晚了点,”李秀云看着前面的五六辆车,叹了口气,“老张家、王老五家、赵老师家都排前头了。”
吴建军把车排在队尾,和李秀云一起跺着脚取暖。寒冷让人清醒,也放大了等待的焦灼。豆腐坊里传出持续不断的、沉重而单调的“轰隆”声——那是巨大的石磨在人力或畜力的驱动下,一圈圈碾压豆子的声音。还有铁锅烧水的“滋滋”声,大瓢舀水的“哗啦”声,以及豆腐坊主人老杜师傅洪亮的吆喝声。
时间在寒冷的等待中一点点流逝。天色由墨蓝转为深灰,东方天际线泛起一丝微弱的鱼肚白。终于,前面的人家拉着做好的豆腐出来了!板车上放着盖着厚厚笼布的木托子,热腾腾的蒸汽即使在寒冷的空气里也清晰可见,浓郁的熟豆香瞬间盖过了之前的生豆腥气,勾得人肚里的馋虫蠢蠢欲动。
轮到吴家了。吴建军和李秀云赶紧把黄豆和柴火搬进豆腐坊。
**亲历豆腐诞生:汗水与智慧的凝结**
一进门,一股滚烫、潮湿、混杂着生豆、熟浆、卤水、柴烟和汗味的浓烈气息瞬间包裹了他们。狭小的空间里雾气弥漫,几乎看不清对面的人影。巨大的石磨占据了房间一角,此刻暂时停歇,磨盘上还残留着乳白色的豆渣。几口特大的铁锅在土灶上沸腾着,翻滚着雪白浓稠的豆浆,巨大的气泡破裂,溅起滚烫的浆液。灶膛里的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拉风箱伙计淌着汗水的脸。
老杜师傅是个精瘦干练的老头,围着油腻的帆布围裙,动作快得像一阵风。他看了一眼吴家带来的黄豆,用手抓了一把捻了捻,点点头:“豆子不错!柴火放那边!”他指了指墙角堆积如山的柴垛。
“杜师傅,麻烦您了!”李秀云赶紧说。
“客气啥,按规矩来!”老杜师傅声音洪亮,“豆子倒磨斗里!建军兄弟,有力气就来搭把手推磨!”
吴建军二话不说,走到石磨旁,和另一个排队等着做豆腐的壮汉一起,抓住沉重的磨杆,随着老杜师傅一声“走!”的号子,用力推动起来!
“轰隆隆……”沉重的石磨再次转动起来,发出沉闷的巨响。金黄的豆子顺着磨眼流下,被上下两扇粗糙的石磨碾磨、挤压,乳白色的、带着泡沫的生豆浆顺着磨盘边缘的凹槽汩汩流出,汇聚到下面接浆的大木桶里。这纯粹依靠人力的原始劳作,充满了力量感和艰辛。吴建军咬紧牙关,手臂上的肌肉绷紧,额头上很快渗出了汗珠,在蒸腾的热气里闪闪发亮。
李秀云也没闲着。她帮着把磨出来的生豆浆用大木桶提到旁边一口大锅旁,那里有个伙计负责用极细密的纱布(豆腐包)进行**过滤**。滚烫的豆浆被倒入悬吊起来的豆腐包中,伙计用力地摇晃、挤压,雪白的浆液透过纱布滤网哗啦啦流进下面的大锅里,而粗糙的豆渣则被留在了纱布里。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臂力和耐心,确保豆渣被充分挤压,豆浆被最大限度地滤出。
过滤好的纯净豆浆被倒入旁边一口专门烧煮的大铁锅里。灶膛里烈火熊熊,豆浆很快沸腾起来,白色的泡沫汹涌翻滚,浓郁的熟豆香弥漫了整个作坊,甚至盖过了其他味道。这是**煮浆**的关键时刻,需要有人拿着长柄勺不停地在锅里搅动,防止糊锅,还要及时撇去浮沫。老杜师傅亲自盯着,眼神锐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