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气在清晨凝结成窗棂上厚厚的霜花,但西里村吴家的小院里,却早早升腾起驱散寒冷的白茫茫蒸汽。昨天满载而归的喜悦还未散去,今天,一场更为隆重、更考验耐心与手艺的“年味工程”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煮肉、腌肉、灌肠!
昨天卖剩下的半扇肉和那些宝贝似的头蹄下水,就是今天的主角。堂屋的地上,再次铺开了那张旧席子。吴建军蹲在磨刀石旁,“噌噌噌”地用力磨着一把厚重的砍骨刀,刀刃与石头摩擦的声音带着一种即将投入战斗的锐利感。李秀云则指挥着吴普同和小梅,把几个闲置已久、擦洗得发亮的大瓦坛子搬到灶房门口通风处晾着,这是稍后腌肉的“堡垒”。
“同同,去灶下把火烧旺点!小梅,看着点家宝,别让他靠近刀!”李秀云的声音在清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利落。
吴普同立刻像得了军令,麻利地钻进灶房,蹲在灶膛前,抓起几根棉花秸子塞进去,又添了几块劈好的木柴。火苗“呼”地一下窜起来,舔舐着黝黑的锅底,发出欢快的“噼啪”声。大铁锅里,清澈的井水开始冒出细密的气泡。
**第一步:分肉与备料**
吴建军磨好刀,走到肉堆前。他先挑出几块相对瘦些的后臀尖肉,仔细剔掉附着的筋膜,然后手起刀落,“哆哆哆”地剁了起来。刀刃与肉、案板碰撞,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声响。肉末飞溅,很快在案板上堆起一座粉红色的小山。这是李秀云特意嘱咐留下的——包饺子、做肉丸子的上好肉馅!
“爹,我能帮你剁吗?”吴普同凑过来,看着父亲有力的手臂,跃跃欲试。
吴建军头也没抬:“一边儿去!这刀沉,小心剁着手!去帮你娘烧火。”语气虽硬,但手上的动作却更稳了。
剁好的肉馅被李秀云收进一个干净的大瓦盆里,撒上一点粗盐,盖上一块干净的湿布,放到阴凉的堂屋角落待用。
剩下的肉,包括带着厚厚脂肪的肋条、肥瘦相间的五花、以及大块的腿肉,则是今天煮制和腌制的重点。吴建军将它们分割成约莫十公分见方的大块,每一块都沉甸甸、油汪汪的,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猪头被劈成两半,露出雪白的头骨;猪蹄上的毛被仔细燎过刮净;心、肝、肺、肚(猪胃)也被李秀云反复搓洗,尤其是猪肚,用盐和面粉搓了又搓,直到闻不到一丝异味,呈现出健康的粉白色。
**第二步:煮肉——灶火上的交响**
大锅里的水已经滚开,翻腾着大朵的气泡。李秀云指挥着吴建军,将那些分割好的大块猪肉、劈开的猪头、刮净的猪蹄、清洗好的心肝肺肚,按照耐煮程度,依次下锅。
“噗通!噗通!”沉甸甸的肉块坠入沸水,激荡起巨大的水花和更浓郁的蒸汽。一股原始而霸道的肉香,混合着淡淡的血腥气,瞬间在灶房里爆炸开来,霸道地驱散了清晨的清冷,甚至盖过了柴火燃烧的烟味。这香味如此浓烈、如此实在,充满了油脂的丰腴感和即将入口的满足感,是任何后世精加工的熟食都无法比拟的、最纯粹的年节气息!
吴普同和小梅贪婪地吸着鼻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翻滚的大锅。看着那些粉白的肉块在沸水中渐渐变色,看着透明的油脂从肉缝里渗出,慢慢在汤面上聚集成一层金黄色的油花。咕嘟咕嘟的沸腾声,柴火燃烧的噼啪声,锅铲偶尔搅动的碰撞声,构成了冬日灶房最温暖、最令人心安的背景音。
煮肉是个技术活,火候是关键。李秀云拿着长柄的铁勺,守在锅边。先用大火猛煮,逼出血沫和杂质。很快,一层灰白色的浮沫翻涌上来。她眼疾手快,用勺子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浮沫撇干净,动作又快又稳,确保汤汁的清澈。撇净浮沫后,盖上沉重的木头锅盖,转为中火慢煮。
时间在蒸汽的氤氲和浓郁的肉香中缓缓流淌。煮了约莫大半个时辰(一个多小时),李秀云揭开锅盖,用一根长长的筷子,插向最大的一块腿肉。筷子能比较轻松地插进去,但拔出时感觉肉块内部还有相当的韧劲,并未完全酥烂。
“行了,七分熟,捞出来!”李秀云果断下令。
吴建军立刻拿起一个特大号的笊篱(用铁丝编成的大漏勺),伸进滚烫的汤锅里。他臂力惊人,稳稳当当地捞起一块块热气腾腾、颤巍巍、滴着油亮汤汁的大肉块。煮熟的肉呈现出诱人的浅褐色,肥肉部分变得半透明,瘦肉纹理分明。煮透的猪头肉泛着油光,猪蹄变得软糯,心肝肺肚也缩紧定型,散发出独特的脏器香气。
煮好的肉块被迅速转移到几个特大号的瓦盆里,稍微晾凉,但还保持着温热。煮肉的汤——这锅饱含了精华、金黄透亮、漂浮着厚厚油花的“老汤”,被小心地盛到几个干净的盆里,放在一旁晾凉。这可是宝贝,一会儿灌肠就靠它了!
**第三步:腌肉——时间的馈赠**
煮好的大块肉稍凉不烫手时,就到了腌制的环节。李秀云拿出一个粗陶大碗,里面装满了颗粒粗大的土盐(海盐)。她抓起一大把盐,用力地、均匀地涂抹在每一块温热肉块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肉缝和切割面,确保盐分能充分渗透进去。盐粒摩擦着肉皮,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