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
重庆的夏天总是来得早,六月的机械与制造学院办公楼里,空调的冷风压不住会议室里的争论声。邓鑫元把《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改革方案》放在桌上,纸张边缘被他指尖捏得发皱,却依旧语气坚定:“现在的考核太偏重理论考试,学生背得出公式,却磨不好一个零件,到了企业连机床都不敢碰,这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方案刚念到一半,教《机械原理》的周老师就皱起了眉:“邓主任,你这方案太折腾了!增加‘车间实操考核’,还要把企业实习评分纳入总成绩,我们的课时本来就紧,哪有时间盯着学生去车间?” 旁边的年轻老师也跟着附和:“是啊,学生要是实操不过关,毕不了业,家长来找学院闹怎么办?”
邓鑫元早料到会有反对声。他翻开方案附件,里面是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表 —— 有 60% 的企业反映 “学生实操能力不足,需要半年以上培训才能上岗”,还有学生在问卷里写 “课堂学的和工作用的脱节,找工作时很迷茫”。“大家看,” 他把表格推到众人面前,“我们不能只教‘纸上谈兵’的知识,得让学生带着真本事毕业。改革会增加工作量,但这是为了学生好,也是为了咱们专业的未来。”
争论声越来越大,有人说 “改革风险太大”,有人说 “按老办法来最稳妥”。就在这时,熊刚书记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校领导的批示:“邓主任的改革方案,校领导很认可,也同意拨专项经费支持。我知道大家有顾虑,但机械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得试着往前走一步。”
熊刚的话像一颗定心丸,会议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他拍了拍邓鑫元的肩膀,又看向众人:“邓主任会牵头成立改革小组,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比如实操考核需要的设备,学院会申请采购;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可以调整课程安排,把理论课和实操课穿插起来上。” 有了书记的支持,反对的声音弱了下去,最终方案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结果,确定在下学期推行。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构考核体系。邓鑫元把原来 “理论考试占 70%、平时作业占 30%” 的评分标准,改成 “理论考试 40%、车间实操 30%、企业实习 30%”。为了保证实操考核的公平性,他带着改革小组的老师,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制定出详细的《实操考核细则》—— 从锉削平面的平面度误差,到钻孔的孔径公差,再到机床操作的规范程度,每一项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甚至连 “工具摆放是否整齐” 都纳入了考核。
“邓主任,这也太细了吧?学生要是连工具都摆不好,还得扣分?” 负责实操考核的张老师忍不住问。邓鑫元蹲在实训车间的操作台前,指着整齐排列的锉刀、卡尺:“在工厂里,工具摆放混乱不仅影响效率,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我们现在严格要求,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以后到了企业才不会吃亏。”
开学后,改革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抵触。大三学生陈明第一次上实操课,磨了半天的垫片还是不合格,忍不住抱怨:“以前背背公式就能拿高分,现在累死累活磨零件,还不一定能及格,这改革也太折腾了!” 这话传到邓鑫元耳朵里,他没批评陈明,而是把他叫到实训车间,拿出自己当年磨坏的十几个钻头:“你看,我当年磨第一个钻头时,废了八根材料才合格。机械这行,就得靠手上的功夫,现在多练,以后找工作时就多一份底气。”
邓鑫元还联系了三家合作机械厂,推出 “企业导师制”—— 每个学生都有一位企业师傅,周末可以去工厂跟着师傅学习,实习成绩由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共同评定。为了让学生适应企业节奏,他还组织了 “模拟车间” 活动,把实训车间按照工厂的作息时间安排,早上八点打卡,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五点下班,迟到早退都会被记过。
“邓主任,学生们都说像进了工厂,压力太大了。” 辅导员来找他反映情况。邓鑫元却觉得这是好事:“现在让他们适应压力,总比以后到了企业被淘汰强。我们还得加把劲,把企业的真实需求引进来。” 他又带着老师跑了几家机械厂,把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改编成 “实操课题”—— 比如让学生为机械厂加工一批小零件,合格的零件会被企业收购,学生还能拿到奖金。
改革推行到半年时,反对的声音再次冒了出来。有老师反映 “学生投诉实操考核太严,家长也来学院找过”,还有人说 “改革占用了太多科研时间,影响了老师的课题进度”。邓鑫元没退缩,他组织了一场 “改革中期座谈会”,邀请了企业代表、学生和家长参加。
会上,红星机械厂的王厂长拿着学生加工的零件,笑着说:“这批零件的精度,比我们去年招的应届生还好!我们已经和五个学生签了意向协议,毕业后直接来上班。” 学生陈明也站起来说:“以前我觉得实操没用,现在跟着企业师傅学习,才知道怎么把课本上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上个月我还帮师傅解决了一个小的加工问题!” 家长们听了,也纷纷表示支持改革:“只要孩子能学到真本事,严点没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