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些 “实锤”,反对的声音彻底消失了。邓鑫元趁势推进改革的第二步 —— 教师考核改革。他规定,教师的考核不仅要看教学和科研成果,还要看 “学生实操指导效果” 和 “企业合作贡献度”。为了提升教师的实操能力,他还组织老师去机械厂 “进修”,每周去工厂跟着师傅学习两天,熟悉最新的生产技术。
“邓主任,我们都快五十了,还要去车间跟师傅学?” 周老师有点不情愿。邓鑫元却耐心劝说:“现在的机床技术更新快,我们不学习,怎么教学生?上次我去机械厂,发现他们已经用上了智能机床,要是我们还按老方法教,学生毕业就落后了。” 周老师被说动了,跟着去了机械厂,回来后还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智能机床的操作,课堂效果好了不少。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毕业季。这届毕业生的表现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 在校园招聘会上,机械与制造学院的学生成了 “香饽饽”,有 80% 的学生在毕业前就拿到了企业的 offer,比上一届提高了 30%;还有 10 个学生跟着邓鑫元做的 “智能机床自动上料装置” 项目,拿到了企业的投资,打算创业。
校领导在毕业典礼上特意表扬了机械与制造学院:“邓鑫元主任的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机械专业的新活力。这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值得全院推广!” 随后,其他学院纷纷来机械与制造学院取经,邓鑫元也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还帮忙制定适合其他专业的改革方案。
一年后,邓鑫元的改革方法在全校推广。他站在实训车间里,看着学生们熟练地操作机床,企业师傅在旁边耐心指导,心里满是欣慰。熊刚书记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当初你坚持改革,没白费功夫。现在咱们学院的机械专业,已经成了学校的王牌专业!”
邓鑫元笑着望向窗外,远处的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像一条流动的河。他想起自己当年磨钻头的日子,想起改革初期的争论,想起那些为了学生奔波的日夜 —— 原来,所谓的改革,就是带着初心,一步一步往前走;所谓的教育,就是为学生铺好路,让他们带着真本事,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他知道,改革没有终点。这不仅是工作的延续,更是他心底那份 “机械教育梦” 的新征程 —— 从当年在农村田埂上捧着《机械基础》课本,幻想自己能造出好用的农具,到如今带领学院改革,盼着能让更多学生带着真本事走向更大的舞台,这份梦想始终滚烫,从未褪色。
接下来,他还想引进更多的智能设备,让实训车间里摆上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机床,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触摸到行业前沿;他想和更多的企业建立合作,不仅是重庆本地的机械厂,还要链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智能制造企业,甚至走出国门,和德国、日本的优质企业搭建交流平台 —— 他的梦想从来不止于 “让学生在重庆站稳脚跟”,而是要让机械与制造学院的学生,带着扎实的技术和开阔的视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球的机械领域都能拥有属于中国年轻人的一席之地。
他想起自己刚留校时,唐老师曾说 “教育者要做学生的铺路石,更要做梦想的引路人”。现在,他正沿着这条道路往前走,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学生的未来里 —— 看着学生们在智能机床前熟练编程,在国际校企交流会上自信发言,在全球制造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便是他最想实现的 “教育梦”。
而那些曾经的反对声、困难和压力,早已不是阻碍,反而成了他追逐梦想的 “磨刀石”。就像当年磨钻头时,越是坚硬的金属,越需要反复打磨才能开出锋利的刃口;改革路上的质疑和挑战,也让他更清晰地看清方向,更坚定地走好每一步。每一次化解矛盾、每一次突破瓶颈,都让他离 “让机械教育更扎实、让学生未来更广阔” 的梦想更近了一分。
他站在实训车间的窗边,看着夕阳透过玻璃洒在崭新的智能机床上,泛着金属的光泽。远处的长江水滚滚东流,像在诉说着永不停止的前进力量。他知道,只要心里的梦想不灭,改革的脚步就不会停歇。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机械与制造教育的道路上深耕细作,让更多年轻人的机械梦、强国梦,从这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最终撑起中国智能制造的一片天。这既是他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更是他穷尽半生也要追寻的、最滚烫的梦想。
喜欢寻梦男孩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寻梦男孩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