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9 日中午 13 点,图尔伯德市西侧的小高地被毒辣的阳光炙烤着,地表温度突破 45℃,空气扭曲得如同流动的热浪。钱伟操控着 “电侦 1 号” 机甲,保持半蹲姿势隐蔽在沙丘后的骆驼刺丛中,机甲外壳已覆盖一层与沙漠颜色近乎一致的伪装吉利服,布料上还粘着细碎的砂砾,只有雷达天线顶端的绿色指示灯,在强光下偶尔闪过一丝微弱的光芒,如同蛰伏的萤火虫。
自凌晨 5 点发现那处死亡陷阱后,钱伟已持续扫描图尔伯德市整整 8 个小时。从城区边缘布满弹孔的废弃工厂,到市中心充斥着武装分子的商铺;从北侧低矮破旧的居民区,到南侧传出诵经声的清真寺,雷达屏幕上的绿色扫描线如同不知疲倦的探针,一遍遍划过这座被马吉得旅牢牢控制的城镇却始终没找到真正的人质踪迹,这让他的神经始终紧绷着。
机甲的能源核心已消耗 30%,散热风扇持续运转发出 “嗡嗡” 的轻响,将内部的热气排出,却依旧无法完全驱散高温。钱伟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头盔内衬滑落,在下巴处汇聚成水滴,滴落在操控面板上,他却连抬手擦拭的时间都没有,只是死死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米尔发布的威胁视频早已传遍全球,每多耽误一分钟,地下室里的 35 名同胞就多一分危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队长,已完成对城区西南角的第五次扫描,未发现符合人质特征的生命信号。” 钱伟对着通讯器低声汇报,声音因长时间紧绷而有些沙哑,手指在操控面板上快速滑动,将扫描范围精准调整至城区北侧的政府办公区,“现在切换目标,开始扫描政府办公楼周边 1 公里区域,重点排查密闭空间信号。”
“收到,注意节省能源,保持通讯畅通。” 赵凯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沉稳。侦查小队的其他成员也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夜隼 2 号” 机甲在城区外围隐蔽巡逻,“磐石 2 号” 则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突破点。
“电侦 1 号” 的雷达系统瞬间切换目标,屏幕上的画面从密集的居民区切换为相对空旷的政府办公区。这里的建筑多为苏联时期遗留的混凝土楼房,墙体厚实得如同堡垒,窗户狭小,还加装了铁栅栏,显然被马吉得旅改造过。其中一栋三层高的政府办公楼格外显眼,楼前的空地上停放着 5 辆白色皮卡车,车斗里覆盖着帆布,看不清里面的物品;门口有 4 名武装分子手持 AK-12 步枪来回巡逻,腰间别着手榴弹,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动静,每隔 5 分钟就会换一次岗,纪律远比其他区域的武装分子严明。
钱伟将雷达精度调至最高,分辨率提升至 0.5 米,开始细致扫描办公楼的每一个角落。一层的大厅内,6 名武装分子正围坐在桌子旁打牌,旁边的房间里还有 6 人在擦拭武器,12 个生命信号清晰可见,呈站立或走动姿态,呼吸频率稳定,显然是负责看守的武装分子;二层的西侧房间内,8 个生命信号集中在一起,偶尔有纸张翻动的细微动静,似乎在处理文件或规划任务;三层则一片空旷,没有任何生命信号,门窗紧闭,玻璃上还贴着报纸,像是被闲置的区域。
“办公楼内共 20 名武装分子,无异常密闭空间信号,无额外生命特征。” 钱伟一边快速记录数据,一边准备切换扫描目标,可就在这时,雷达屏幕上的动态监测模块突然亮起红灯 —— 一辆白色皮卡车从东侧的街道驶来,沿着土路缓缓停在办公楼前,车身上还沾着不少沙尘,显然刚从城外回来。
车门打开,5 名武装分子跳下车,动作麻利地掀开后斗的帆布,露出里面 10 个鼓鼓囊囊的绿色帆布包。他们两人一组,将帆布包抬进办公楼一层的东侧房间,全程没有交流,动作熟练得如同流水线作业,显然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
钱伟的目光瞬间锁定在这些帆布包上,手指快速操作,启动雷达的物资识别功能。屏幕上立刻跳出分析结果:帆布包内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水分信号,结合重量与体积判断,里面装的是压缩饼干、瓶装水和牛肉罐头,总重量约 300 公斤。他在心里快速计算:按成年人每天 500 克食物的消耗量计算,300 公斤食物正好够 60 人食用一天。
“20 名武装分子,却运来 60 人份的食物?” 钱伟的心脏猛地一跳,瞬间警觉起来。这个数量差太反常了,除非办公楼里还藏着其他人!他立刻调整雷达焦距,将扫描范围缩小至办公楼内部,尤其是存放食物的东侧房间,同时启动动态追踪功能,记录每一个生命信号的移动轨迹。
果然,几分钟后,一层的 5 个武装分子生命信号移动到存放食物的房间,随后,雷达探测到房间内的食物信号快速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而原本稳定的 20 个武装分子生命信号,竟暂时减少了 5 个 ,这 5 人既没有离开办公楼,也没有回到原来的位置,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