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8 日清晨,星辰公司的会议室里,桌上整齐堆放着一摞摞合作申请材料,每份材料都用透明文件袋封装,右上角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红色代表 “重点关注”,蓝色代表 “待评估”,绿色代表 “初步符合要求”,标签旁还标注着申请单位名称与核心技术方向。50 人的专家审核团队提前抵达,分成 10 个小组,每组围坐在一张小圆桌旁,桌上摊开的材料旁放着笔记本电脑、计算器与专业检测报告,键盘敲击声、纸张翻动声与轻声交流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图景。
材料组的讨论格外热烈。组长王教授是国内航天材料领域的权威专家,此刻他正拿着一份贴有红色标签的申请材料,手指在技术参数页上轻轻划过:“北航这个钛铝合金复合材料团队,数据确实亮眼 ,密度 2.4g/cm3,比我们预期的 2.5g/cm3 还低 0.1,抗拉强度 1850MPa,超出预期指标 5%,这在行业内已经是顶尖水平了。” 他顿了顿,眉头微蹙,“不过,他们的生产工艺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经过规模化验证。空间站舱体需要一次性生产 500 平方米的复合材料板,我们得安排实地考察,看看他们的生产线能不能稳定控制精度,避免出现批次差异。”
旁边的年轻研究员立刻记录下王教授的意见,补充道:“我查了他们的过往项目,之前只做过小型航天器的零部件,大型构件经验不足,考察时得重点看他们的大型压机与检测设备。” 小组其他成员纷纷点头,将北航团队的材料归为 “待考察” 类别,贴上补充标签。
软件组的讨论则聚焦风险控制。副组长李工拿着一份来自花牌集团的申请方案,屏幕上显示着 “生命维持系统智能算法” 的模拟测试数据。“他们在常规模拟环境下的稳定性不错,故障率低于 0.1%,但太空环境太复杂了。” 李工指着数据中的辐射干扰测试项,“你看,这里只做了 100 戈瑞的辐射测试,而近地轨道的辐射剂量可达 300 戈瑞,微重力环境下算法的响应速度也没做专项测试,这些都得补充,否则一旦在轨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软件组的成员们围着屏幕展开讨论,最终确定了 8 项需要补充的测试内容,由专人整理成清单,准备反馈给花牌集团。这样的讨论从早上 8 点持续到中午 12 点,每个小组都筛选出 5 - 8 家 “初步符合要求” 的合作单位,汇总到审核总负责人沈致远手中。
沈致远的办公桌上,一份汇总表清晰列出了各单位的名称、核心技术、优势与待确认事项。他逐一翻看,指尖在 “清华大学防辐射涂层”“哈工大轻量化材料”“DJJ 智能巡检机器人” 等熟悉的名字上划过,对助理说:“通知这些单位,明天上午 9 点来研发中心开技术对接会。安排 5 个分会场,每个会场配 2 名星辰专家与 1 名记录员,现场核验他们的技术成果,敲定初步合作框架,尤其要注意那些有规模化生产需求的单位,必须让他们带实物样品来。”
当天下午 3 点,星辰公司官网首页更新了 “空间站合作申请进展通报”,标题用加粗的蓝色字体标注,内容中公布 “首批 52 家单位进入技术对接阶段”,附带对接会的时间、地点与分会场安排,甚至贴心地标注了研发中心的停车区域与路线图。消息一出,再次引发网络关注,被选中的高校与企业纷纷在官方账号发布动态。
北航航天材料团队第一时间在微博晒出实验室测试视频:画面中,研究员将复合材料板放在压力机下,屏幕上的压力数值不断攀升,直到 1850MPa 时材料才出现微小形变,配文 “已准备好全套技术资料与样品,期待与星辰携手攻坚,为空间站打造‘坚不可摧’的外壳”,视频播放量半小时内突破 100 万。
DJJ 科技则更显用心,开启直播展示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模拟太空环境测试:直播间背景是特制的模拟舱体,一台银灰色的机器人吸附在金属管道上,灵活地转弯、爬坡,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将管道表面的细微划痕放大 20 倍,投射在大屏幕上,机械臂还成功抓取了一枚螺丝钉。主播实时讲解机器人的技术参数,直播间在线人数突破 20 万,网友们留言刷屏:“这机器人也太灵活了!空间站的‘太空管家’非它莫属”“加油!期待明年在发射直播里看到它的身影”。
9 月 29 日上午 9 点,技术对接会准时召开。星辰研发中心的 5 个分会场同时启用,每个会场门口都挂着醒目的横幅,比如 “材料研发分会场 —— 筑牢空间站‘防护盾’”“设备制造分会场 —— 打造太空‘智能帮手’”。各单位代表提前抵达,在签到台领取资料袋,里面装着对接流程、技术需求清单与星辰公司的合作规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