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宁逐渐展现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她的关怀如精准的轨道调整,细致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
当林南燕因感情问题心神不宁时,苏婉宁陪她在深夜的操场散步。望着满天星斗,她轻声说:
“记得《诗经》里有句话——‘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真正的感情,应该像我们追踪的卫星,即使不在视线范围内,心里也清楚它始终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信任,比紧紧抓住更重要。”
林南燕仰头望向星空,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
张敏为了流体力学实验连续奋战三天,苏婉宁不动声色地将一个保温杯放在她实验台上。杯身上贴着标签:
“按黄金比例调配:洋甘菊稳定心神,迷迭香提升专注,薄荷缓解疲劳。最佳饮用温度60℃,建议每两小时补充水分。”
张敏打开杯盖,蒸腾的香气让她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就连习惯独处的陈雪,也感受到了苏婉宁细致入微的体贴。发现她正在为海量实验数据分类发愁,苏婉宁自然地坐到她身边:
“让我试试用‘聚类算法’的思路来帮你整理。”
她不仅快速建立了清晰的数据结构,还用三色标签区分优先级,像完成一次完美的数据清洗。
陈雪看着焕然一新的资料架,眼中满是惊喜。
这些恰到好处的关怀,如同精密的控制系统,悄然优化着整个团队的氛围。
宿舍里开始流动着一种默契的温暖,而苏婉宁,正是这个微小生态系统最稳定的“核心模块”。
傍晚,苏婉宁再次坐在崔教授家的书房里。
师母静静地观察着她。
只见她执壶斟茶,手腕稳定,水流匀细地注入杯中,整套动作从容不迫,带着一种新的韵律感。
更让师母欣慰的是,在汇报近期科研进展时,苏婉宁不仅对实验数据了如指掌,还能将工程问题与人文思考自然融合。
当她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类比系统优化中的能量平衡时,师母的眼中闪过赞许的光。
“还记得你第一次来时,我为你泡的那杯茶吗?”
苏婉宁放下茶壶,唇角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记得。那时只觉得苦涩,现在才懂得——茶叶要经过揉捻烘焙,才能在水中舒展;就像航天器要经历严苛测试,才能在太空中稳定运行。必要的磨砺,都是为了最终的绽放。”
师母眼中泛起欣慰的涟漪,将一碟茶点轻轻推至她面前:
“能品出这层意味,说明你已入'道'。但须知好茶难得,不仅要耐得住火候,更要经得起反复冲泡。你看这第二泡的茶汤——”
她轻推茶杯。
“色泽更显澄澈,香气愈发内敛。如今的你,正是如此。”
苏婉宁向前一步,在师母面前郑重行礼。
“这三个月让我看清,从前的我就像一枚追求最大推力的火箭,恨不得将所有燃料瞬间燃尽。如今才明白,真正的航天之道,在于精确计算每一段航程所需的动力,让每一次燃烧都发挥最大效用。”
师母伸手虚扶,眼中有柔光流转:
“记住,茶有回甘,箭有归处。你如今既懂得收放的尺度,我便放心了。往后不论飞行到哪个轨道,都要记得——天地再大,终不过一盏茶的方圆。”
暮色渐浓,苏婉宁漫步在校园小径。晚风拂过她束起的长发,带来实验室里熟悉的金属气息,却再不会令她心浮气躁。
她依然是那个要在星海间刻下姓名的航天学子,但如今她的行囊里多了一套精密的“导航系统”:
茶道教会她把握时机,书法训练她掌控节奏,雅集启迪她凝聚团队。这些看似与科研无关的修行,实则都是最基础的心性训练。
遥望天际初现的“天枢”星,她轻轻握紧掌心。
那个曾经只会用尽全力冲刺的少女已然蜕变。现在的她,既保有冲向云霄的勇气,更具备长久飞行的智慧。
就像经过完美设计的探测器,既能在发射时经受剧烈震荡,又能在漫长旅途中保持精准航向。
(转场自然一些)
苏婉宁站在崔教授办公室门前,轻轻整理了一下衣领,才抬手叩响木门。
“请进。”
崔教授正在接电话,见她进来,用眼神示意她先坐。苏婉宁轻手轻脚地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下。
“明白。”
崔教授简短地回应后挂断电话,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密封信封推到她面前。
“下周三有个和部队的研讨会,你和南燕准备一下,跟我一起去。”
苏婉宁接过信封,指尖触到特制纸张的独特质感,正要开口询问细节,那部专线突然响起。
崔教授立即接起,苏婉宁见状极有眼色的起身,假装被书架上的《航天器轨道力学》吸引,悄悄退到书架旁。
电话挂断后,崔教授转身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刚才来电话的人让我转告你——图书馆,不见不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