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婉宁身上:有担忧,有审视,也有等着看这位年轻女生如何应对的旁观。
就连后排几位低头记录的老专家,也停下笔抬了眼。
角落里,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者——中科院力学部的梁秉谦学部委员,微微颔首,与身旁的助手低语了几句。
他是本次会议的重量级嘉宾,以治学严谨、眼光犀利着称。
江南大学的崔教授朝苏婉宁点点头,眼里满是支持与信任;林南燕则在台下紧紧握住拳头,紧张得几乎屏住了呼吸。
苏婉宁的心脏猛地一跳,感觉脸颊有些发热,手心里也渗出了细汗。但她没有慌乱,甚至没有回避对方的目光。
就在这一瞬间,父亲笔记本页脚那行细小的批注突然闪现在脑海:
“理论需要向实践低头吗?不,是走向更深层的统一。”
也闪过了顾淮沉稳的眼神。
她停顿了仅仅两秒,脸上非但没有露出窘迫,反而浮现出一抹沉静的、带着思考的神色。
她迎向那位博士生的目光,语气平和而肯定:
“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问。您指出的第三体摄动影响,确实是轨道动力学从理论走向工程应用必须跨越的关键障碍。”
话音刚落,她指尖轻按幻灯机控制器,幕布上的公式突然切换成一页手绘演算草图,线条虽简,标注却格外清晰——这是她昨夜就着台灯,结合父亲笔记反复推演,特意准备的“后手”。
“但是,在我的模型中,没有忽略它。”
她的指尖落在幕布上某个参数符号上,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自信。
“请大家看这里,我引入的并非传统的固定边界值,而是一个经过修正的、内含周期性摄动参数的‘动态边界’概念。其理论依据,可以部分参考科瓦列夫等人关于限制性三体问题下的轨道渐进稳定性理论……”
这话一出,台下瞬间有了细微的骚动。不是生僻理论的堆砌,而是将经典理论与新模型巧妙融合,并赋予了“动态边界”的新解,这展现了她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这已不仅仅是为自己辩护,更像是一次理论的提升和视野的展示。
连刚才还带着审视的几位老专家,都忍不住坐直了身子。
台下,一直稳坐如山的中科院梁秉谦委员,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体微微前倾,饶有兴致地推了推眼镜,目光在苏婉宁和幕布之间来回移动。
那位清华博士生的质疑渐渐被思索取代,他再次开口,语气已然变成了纯粹的学术探讨:
“那么,关于你这个'动态边界参数'的具体取值和普适性呢?”
“参数的确定依赖于具体任务轨道和目标天体。”
苏婉宁应对自如,她干脆主动走到旁边的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讲解一边写下简洁的推导过程。
“例如,针对地月转移轨道,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近似处理……”
白色的粉屑随着她娟秀而有力的笔迹簌簌落下。她完全沉浸在了逻辑的推演中,眼神专注,仿佛周遭的一切都已消失。
那一刻,她身上散发出的,是研究者独有的、忘我的光芒。
问答渐渐变成了两人之间深入的学术交流,最后,那位博士生点了点头,坦诚道:
“受教了,苏同学的这个思路确实很有启发性。”
会场里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扎实的学术功底,更是送给临危不乱、展现出卓越潜力的年轻学者。
茶歇时,梁秉谦委员在崔教授的陪同下,主动走到了正在喝水的苏婉宁面前。
“苏婉宁同学。”
梁老的声音温和,带着长者对后辈的欣赏。
“报告做得很好,基础扎实,很有超前的前瞻性,更有难得的灵气。尤其是敢于对经典模型提出修正的勇气,非常可贵。”
他话锋微转,带着些许追忆。
“你父亲……是苏建国同志吧?”
苏婉宁心中一震,没想到这位泰斗竟然知道父亲的名字。她恭敬地点头:
“是的,梁委员。您认识我父亲?”
“何止认识,当年一起开过论证会,一起工作过,一起……”
梁老叹了口气,眼神软了下来。
“你父亲很厉害,是钱老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你好样的……”
梁老眼中闪过一丝惋惜,没再说下去,随即目光落在她胸前的钢笔上,又看了看她清澈而坚定的眼神,微微颔首。
“你好样的,没丢你父亲的脸。好好努力。国家的航天事业,需要你们这样既有扎实功底,又敢于独立思考的年轻人。”
这番话,无异于最高的褒奖和认可,也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层次科研平台的大门。
看着梁委员离开的背影,林南燕激动地抓住苏婉宁的胳膊,低呼:
“婉宁!你听到了吗!梁委员都夸你了,你真的太棒了!”
苏婉宁轻轻点头,手心又开始出汗,只是这次,是因为激动。跨越时空的告慰,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