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二楼会议室的玻璃窗映着渐暗的天色,一场预备会议正在举行。
简朴的会场里,前方悬挂的鲜红横幅格外夺目,“全国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预备会议”几个大字,在顶灯的光线下泛着庄重的光泽。
江南大学领队崔知悟教授刚走进门,便被工作人员热情地引到前排。他轻轻抚平西装下摆落座,将会议材料按顺序在桌上摊开,指尖下意识地理了理衬衫衣领。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教授走上讲台,轻轻敲了敲话筒,“滋啦”一声轻响后,醇厚的声音传遍会场:
“同志们,请安静。会议现在开始。”
整个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都聚焦向主席台。
“这次研讨会,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首次大规模学术交流!”
老教授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振奋人心的力量。
“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压箱底的科研成果都亮出来,为中国航天添把火!”
靠过道的位置上,苏婉宁微微前倾着身子,手肘撑在桌面上,听得格外认真。
她手中握着一支银灰色的崭新钢笔,那是顾淮送她的。此刻,蓝黑色的墨水在略显粗糙的会议记录纸上流淌,娟秀的字迹一笔一划落在纸页上,连标点符号都写得格外工整,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诉说她对这次会议的珍视。
回到房间,苏婉宁在台灯柔光下再次翻开父亲的笔记本,当翻到某一页时,目光停在页脚的一行小字上:
“今日与北航同志交流,受益匪浅。中国航天,终将腾飞。——1968年春于北京”
她的心跳突然加快。
原来,父亲也曾来到这座城市,参加过相似的学术会议。
这个发现让她心潮起伏,仿佛在时光的长河中与父亲完成了一次无声的交接,手中的笔记本顿时变得更有分量了,像是接过了一份未尽的使命。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与会代表们便统一乘坐大巴前往人民大会堂。
当车队缓缓驶过长安街,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在晨光中展露全貌时,车厢里先是一阵寂静,随即不约而同地响起轻轻的惊叹声,有人忍不住拿出相机,想要留住这庄严的画面。
走进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连脚步都不由自主地放轻。苏婉宁随着队伍步入会场,抬头仰望穹顶上璀璨的五星灯,那灯光透过水晶折射下来,晃得她有些睁不开眼,激动得连呼吸都放轻了。
开幕式正式开始前,会场忽然响起热烈的掌声——德高望重的钱学森先生竟然来到了现场!
当这位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缓步走上讲台时,全场代表不约而同起身,掌声如雷,久久未歇。
苏婉宁踮起脚尖,在人群中努力望向讲台,想要将这位科学巨匠的身影,深深印在脑海里。
“同学们,同志们。”
钱老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穿越岁月的厚重。
“你们是中国航天的未来,是托举火箭升空的新生力量。现在的科研条件,比我们当年要好太多了,希望你们珍惜机遇,勇攀科学高峰,让中国的航天器,飞得更高、更远!”
午后的第三会议室内,灯火通明,将每个人的脸庞都照得清晰分明。
椭圆形的长桌周围坐满了人,有头发花白、神态威严的老专家,也有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和学生。
空气中混合着旧书页的油墨香、新泡浓茶的苦涩味,还有打印墨水的气味,但更浓的,是一种无声的紧绷感,那是学术交锋前的蓄力,是渴望证明自己的迫切。
墙上那幅鲜红的横幅——“全国航空航天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像一团火,灼烧着每个年轻人的斗志。
苏婉宁和林南燕紧挨着坐在崔教授身后。苏婉宁面前摊开着反复修改的汇报提纲,纸张边缘已被磨得有些发毛。她的指尖下意识地摩挲着别在上衣口袋的那支钢笔,冰凉的触感下,仿佛能汲取到远方的顾淮传递给她的力量。
“别紧张。”
林南燕凑过来,用气声说,可她自己攥着笔的手,指节也有些发白。
“就当下面坐着的都是萝卜白菜,咱们该怎么讲就怎么讲。”
苏婉宁被她逗得微微弯了下嘴角,轻轻“嗯”了一声,指尖在提纲的重点处又划了一遍。
会议很快开始。
首先上台的是北航的一位青年讲师,他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力学”的报告引得台下几位老专家频频点头。汇报结束时,掌声颇为热烈。
紧接着,清华的一位博士生快步上台。他扶了扶眼镜,开口便切入“液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这一棘手难题,展示的数值模拟方法新颖独特,逻辑推理严密,瞬间抓住了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
讲到精彩处,台下甚至响起几声低低的惊叹。报告结束时,掌声比刚才还要热烈几分,会场的气氛明显被推高了一个台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