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青林村闷热得像个蒸笼,许从明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衬衫后背已经湿透。他抬头望着这棵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树,树干上那些扭曲的纹路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树荫下凉快些,但不知为何,许从明总觉得有双眼睛在暗处盯着自己。
"从明啊,回来啦?"一个沙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吓得许从明差点跳起来。他转身看见赵大爷拄着拐杖,正眯着眼睛打量他。
"赵大爷,是我。"许从明挤出一个笑容,"学校放暑假,回来看看。"
赵大爷的眉头却皱得更紧了,他上下打量着许从明,目光最后停留在年轻人脖子上挂着的相机上。"你回来就回来,带这些洋玩意儿做什么?"老人用拐杖指了指相机,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悦。
许从明下意识摸了摸相机,这是他为了毕业论文特意借来的专业设备。"我...我在做民俗调查,想记录一下咱们村的传统..."
"传统?"赵大爷突然冷笑一声,"你是冲着'山魈娶亲'来的吧?"
许从明心里一惊。他确实是为了这个传说回来的。作为民俗学研究生,他在学校图书馆偶然发现了几份关于青林村"山魈娶亲"的记载,觉得这是个绝佳的研究课题。但没想到刚回村就被赵大爷看穿了心思。
"赵大爷,您知道这个传说?"许从明试探着问。
老人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道:"那不是传说,是真的。不过..."他顿了顿,"我劝你别打听这个,对你没好处。"
许从明还想再问,赵大爷却已经转身要走。"等等,赵大爷!"他急忙追上去,"我就是想了解一下,不会打扰到什么的..."
赵大爷停下脚步,没有回头。"二十年前,也有个像你这样的后生,不信邪,非要去看'山魈娶亲'。"老人的声音突然变得阴森,"后来人们在老林子里找到了他的相机,人却再也没回来。"
许从明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窜上来,但学术的好奇心很快压过了恐惧。"赵大爷,那只是个意外吧?现在都什么年代了..."
"年代?"老人猛地转身,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许从明读不懂的情绪,"有些东西,不管什么年代都一样。山里的规矩,不是你们这些读书人能懂的。"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了,拐杖敲在石板路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许从明站在原地,感到既困惑又兴奋。赵大爷的反应恰恰说明"山魈娶亲"不是普通的民间故事,而是村民们真正相信并敬畏的存在。这更坚定了他调查的决心。
回到老宅,许从明放下行李,立刻开始整理资料。老宅多年无人居住,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尘土的气息。他推开吱呀作响的窗户,让夏风吹进来,然后坐在书桌前翻看笔记本。
"山魈娶亲",根据零星记载,这是青林村一带流传已久的传说。每隔七年,山中会有"山魈"(一种山精)举行娶亲仪式。如果有人不小心撞见,轻则大病一场,重则失踪。最奇怪的是,每次"山魈娶亲"后,村里总会有人发现山中多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植物或动物。
许从明揉了揉太阳穴。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研究生,他当然不相信什么山精妖怪。但民俗学的魅力就在于理解人们为何会创造并相信这些故事。也许"山魈娶亲"背后隐藏着某种自然现象或历史事件,被村民们用神话的方式解释。
第二天一早,许从明就带着相机和录音设备在村里走访。大多数村民对这个话题避而不谈,只有几个老人愿意说几句,但也都语焉不详。直到傍晚,他在村西头遇到了正在喂鸡的李婆婆。
"山魈娶亲?"李婆婆放下手中的玉米粒,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回忆的神情,"我小时候见过一次...那时候我才七八岁,跟着爹上山采蘑菇..."
许从明立刻打开录音笔,轻声问:"您能详细说说吗?"
李婆婆的眼神变得恍惚,声音也低了下来:"那天雾特别大,我和爹走散了。我听见有吹打声,就顺着声音找...然后我看见..."她突然打了个寒战,"一队人,不,不是人...穿着红衣服,抬着轿子,但没有脸..."
许从明感到一阵毛骨悚然,但还是追问道:"后来呢?"
"我爹找到我时,我躺在林子里发高烧。他们说我在那里睡了一整天。"李婆婆摇摇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一个人上山了,尤其是七月份。"
"为什么是七月份?"许从明敏锐地抓住了关键。
李婆婆神秘地压低声音:"因为七月是山魈娶亲的时候啊。老人们说,每隔七年,山魈会在七月十五前后娶亲。算算日子..."她掰着手指,"今年正好是第七年。"
许从明心跳加速。如果这个周期是真的,那么他可能赶上了难得的观察机会。虽然他不信鬼神,但若能记录下村民们如何准备和应对这个"特殊时期",对研究将是无价之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