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二日的济南,天终于放晴了。连日的铅灰色云层被春风吹散,湛蓝的天空下,演武场的旌旗如林,猎猎作响。二十万中华军将士身着统一的灰色军服,玄色绑腿束至膝盖,黑色布鞋踩在青石板铺就的校场上,列成整齐的方阵——方阵前是手持长戟的先锋营,中间是肩扛燧发枪的步兵队,后方是牵引着蒸汽火炮车的炮兵营,炮口泛着冷光,像是蛰伏的猛兽,随时准备发出怒吼。
演武场的北侧,一座三丈高的土台拔地而起,台顶铺着明黄色的绸缎,正中悬挂着一面巨大的“明”字大旗,旗杆底部被数十名士兵牢牢固定,任凭春风吹拂,旗帜始终挺立如初。土台两侧,分列着山东的文武官员,宋应星、李铁、赵虎等人身着朝服,神色肃穆,目光不时扫过台下的将士,眼中满是期待与坚定。
辰时三刻,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演武场东侧传来。王巢身着一袭金色铠甲,甲片由山东军工坊最新锻造的精钢制成,阳光洒在上面,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腰间悬着那柄伴随他征战多年的七星弯刀,刀柄上的鲨鱼皮被摩挲得光滑发亮;胯下是一匹产自蒙古的汗血宝马,毛色如炭,四蹄生风,很快便来到土台之下。
“将军到!”随着司仪官的高声唱喏,台下的二十万将士齐声呐喊:“参见将军!”声音震耳欲聋,惊得空中的飞鸟四散而逃。
王巢翻身下马,盔甲上的铜钉碰撞作响,他大步走上土台,转身面对台下的将士,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个方阵。将士们的脸上带着对贼寇的怒火,对收复北京的渴望,还有对王巢的敬畏——在他们心中,这位“山东王”不仅是带领他们过上安稳日子的恩人,更是能带领他们北上复京、为先帝报仇的希望。
“将士们!”王巢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遍整个演武场,沉稳而有力,“三日前,我们收到了北京的消息——先帝殉国,贼寇破京,百姓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自成入北京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搜刮钱财,将这座百年帝都变成了人间地狱!先帝在遗诏中说‘勿伤百姓一人’,可他自己却自缢于煤山,连一副完整的棺椁都没有;百姓们信任大明,可大明却没能保护他们,让他们遭受贼寇的欺凌!”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难以抑制的愤怒:“我们是大明的将士,是中华的子弟!守土有责,护民有任!现在,贼寇占据北京,践踏中原,我们岂能坐视不管?今日,我在此誓师,率领你们北伐出征,就是要为崇祯帝报仇,驱逐流寇,恢复中原!凡我北伐大军,皆为忠义之师;凡我中华子弟,皆有守土之责!哪怕战至最后一人,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也要夺回北京,让大明的旗帜重新飘扬在紫禁城的上空!”
“夺回北京!恢复中原!”
“夺回北京!恢复中原!”
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如惊雷般响彻济南城,连远处大明湖的湖水都泛起了涟漪。他们举起手中的燧发枪,枪尖直指天空,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为了先帝,为了百姓,为了大明,他们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巢抬手示意将士们安静,随后高声说道:“现在,我宣布北伐大军的编制与任命!”
他走到土台中央,目光落在台下的一员大将身上——那人身长八尺,虎背熊腰,脸上留着络腮胡,正是中华军的老将李虎。李虎曾跟随王巢在沧州抵御过后金,在黄河防线抗击过大顺军,战功赫赫,深得将士们的信任。
“李虎听令!”王巢高声喊道。
“末将在!”李虎大步走出队列,来到土台之下,单膝跪地,声音洪亮。
“朕——”王巢顿了顿,原本想说“本将军”,但此刻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山东的安危,更是大明的复兴,于是改口道,“朕以大明监国之名,任命你为北伐大将军,授予尚方宝剑,节制北伐全军二十万将士!你需率领大军,沿运河北上,攻克沧州、天津,直捣北京,荡平大顺军,为先帝报仇,为百姓解难!若有违抗军令者,无论官职大小,你可先斩后奏!”
话音刚落,两名士兵捧着一柄装饰华丽的尚方宝剑走上土台。宝剑的剑鞘由鲨鱼皮制成,上面镶嵌着七颗宝石,剑柄上刻着“尚方宝剑,如朕亲临”八个大字。王巢接过宝剑,双手递给李虎。
李虎双手接过宝剑,高高举过头顶,然后重重磕了三个响头,额头磕在青石板上,留下一道鲜红的印记。他站起身来,声音带着哭腔却异常坚定:“末将李虎,谢监国信任!定当率领北伐大军,攻克北京,荡平流寇,以报先帝之仇,以谢监国之恩!若不能收复北京,末将愿提头来见!”
“好!”王巢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台下的将士,继续宣布任命,“任命李铁为北伐先锋,率领三万龙骧军,先行出发,扫清天津外围的大顺军据点,为大军开辟道路;任命赵虎为北伐副将,率领两万虎贲军,负责大军的侧翼防守,防止大顺军偷袭;任命宋应星为北伐后勤总长,负责大军的粮草、武器、药品供应,确保大军的后勤保障;任命张宪为北伐参军,负责情报收集与分析,及时向李虎将军汇报大顺军的动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