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的冬夜,济南城的雪终于停了。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覆盖着积雪的青石板路上,折射出刺眼的光。巡抚衙门的议事厅内,烛火早已燃尽,只剩下案几上一盏琉璃灯,散发着微弱的光晕。王巢一夜未眠,双眼布满血丝,却死死盯着手中那份刚从北京传回的密报,指腹反复摩挲着纸页上“百官捐银”四个字,指尖的薄茧几乎要将纸张戳破。
这份密报是潜入北京的间谍用鸽信传回的,信纸被卷成细筒,藏在鸽子的脚环中,跨越千里山河,才抵达济南。密报上的字迹用特殊的药水写就,需用醋浸泡后方能显现,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北京的寒冬里抠出来的,带着刺骨的寒意:“崇祯十六年冬月廿五,上召群臣于文华殿,言李自成陷襄阳、张献忠入四川,京师危殆,令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入卫。然户部银库仅存银七万两,不足充军饷。上令百官捐银助饷,首辅魏藻德奏称‘家无余财’,仅捐银五百两;礼部尚书林欲楫捐银三百两;其余九卿科道,多则百两,少则数十两,朝堂哗然。上怒,摔碎御座前茶杯,却无计可施……”
“魏藻德……五百两……”王巢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嘲讽。他放下密报,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寒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让他混沌的头脑清醒了几分。北京的冬天,比济南更冷,文华殿内的崇祯帝,此刻怕是比这寒风还要绝望——他坐拥万里江山,麾下百官无数,却连调动一支军队的军饷都凑不齐,只能寄希望于这些“食君之禄”的大臣们捐银助饷,可换来的,却是一张张虚伪的面孔和少得可怜的银子。
“将军,北京的消息,怕是比咱们预想的还要糟。”参军李铁走进议事厅,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他一眼看到王巢手中的密报,脸色瞬间沉了下来,“魏藻德身为首辅,掌管内阁,据说他在京城的府邸占地百亩,家中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却只捐五百两,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还有那些九卿科道,一个个平日里作威作福,到了国家危难之际,却都成了铁公鸡,一毛不拔!”
王巢转过身,目光落在墙上的《大明疆域图》上,北京的位置被红色的圆点标注着,像一颗摇摇欲坠的心脏:“他们不是铁公鸡,是蛀虫。大明的根基,早就被这些蛀虫啃空了。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国库尚有盈余;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虽祸乱朝纲,却也能通过工商税充实国库;可到了崇祯帝,他杀魏忠贤、废工商税,以为能重振朝纲,却没想到,失去了制衡的文官集团,会变得如此贪婪无度。他们兼并土地、偷税漏税,把国家的财富据为己有,等到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却一个个缩起了脖子。”
一旁的宋应星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重:“据密报所说,崇祯帝为了凑齐军饷,不仅令百官捐银,还下旨让皇亲国戚们捐助。可周皇后的父亲周奎,身为国丈,坐拥百万家产,却只捐银一万两,还哭诉说‘家中已无余粮’。连皇亲国戚都如此,更何况那些文官大臣。这样的朝廷,如何能抵挡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进攻?”
王巢冷笑一声:“周奎?他的家产,怕是有一半都来自崇祯帝的赏赐。如今皇帝有难,他却舍不得拿出一点银子,真是可笑又可悲。崇祯帝若是知道,自己宠信的大臣和亲近的外戚,都是这样的货色,不知会作何感想。”
他走到案几前,重新拿起那份密报,目光落在“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入卫”几个字上,眉头皱得更紧了:“关宁铁骑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共有五万余人,长期驻守辽东,对抗后金。若是吴三桂率部入卫,辽东的防务就会空虚,后金很可能趁机入关;可若是不调关宁铁骑入卫,以北京城内的守军,根本无法抵挡李自成的进攻。崇祯帝这是在赌,赌吴三桂能及时赶到,赌后金不会趁机南下,可他却忘了,最根本的问题——军饷。”
李铁不解地问道:“将军,吴三桂是名将,关宁铁骑战斗力强悍,就算没有军饷,他们难道不会为国效力吗?”
王巢摇了摇头,语气严肃:“你太小看军饷的重要性了。士兵们离家戍边,为的就是能拿到军饷,养活家人。若是长期欠饷,士兵们就会军心涣散,甚至哗变。崇祯三年,孔有德在登州叛乱,就是因为欠饷;崇祯十年,左良玉的部队在武昌哗变,也是因为欠饷。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虽然是精锐,但也都是凡人,他们也需要军饷养家糊口。若是崇祯帝无法拨付军饷,就算吴三桂率部入卫,军心也会动摇,到时候不仅无法抵挡李自成,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乱子。”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吴三桂此人,向来野心勃勃。他驻守辽东多年,拥兵自重,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若是此次入卫京师,崇祯帝无法满足他的要求,他很可能会另寻出路——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后金。无论是哪种选择,对大明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