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济南东郊,晨雾还未散尽,便能听到阵阵“哐当哐当”的机器轰鸣声,混杂着蒸汽喷出的“嘶嘶”声,从一片连绵的厂房中传出——这里便是山东最大的军工坊,也是王巢推行蒸汽技术的核心之地。坊墙外的烟囱冒着灰白色的浓烟,随风飘散在半空,与远处农田里的炊烟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传统农耕与新兴工业交融的奇特景象。
王巢身着一身藏青色短打,脚蹬黑布靴,身后跟着李铁、军工坊总负责人宋应星,以及几名技术工匠,正沿着坊内的石板路前行。不同于巡抚衙门的雅致,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铁屑和煤炭的味道,道路两旁堆放着整齐的铁矿石、木材和半成品的炮管,工人们穿着粗布工装,额头渗着汗珠,在机器旁熟练地操作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
“将军,前面就是咱们的蒸汽机床车间,后膛炮的炮管全靠这里加工。”宋应星快步走到王巢身边,指着前方一座高大的厂房,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他年近五十,头发已有些花白,但眼神却格外明亮,作为明末着名的科学家,他对王巢带来的蒸汽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自告奋勇担任了军工坊的总负责人。
王巢点了点头,跟着宋应星走进厂房。刚一进门,一股热浪夹杂着金属的气息扑面而来,十几台高大的蒸汽机床整齐地排列在厂房两侧,每台机床旁都有两名工人值守。机床的主体是厚重的铸铁,顶部连接着一根粗大的铜管,铜管另一端连着一台小型蒸汽机,蒸汽机的烟囱不断喷出白色的蒸汽,驱动着机床的齿轮和刀具运转。
“将军您看,这就是咱们最新改进的蒸汽机床。”宋应星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机床,只见机床的卡盘上固定着一根圆柱形的铁坯,随着刀具的高速旋转,铁屑如同雪花般飞溅,落在下方的铁盒里。不到半柱香的时间,原本粗糙的铁坯就被加工成了一根光滑的炮管,炮管内壁的纹路清晰均匀,看不出丝毫偏差。
负责操作这台机床的工匠见王巢走来,连忙停下机器,对着王巢抱拳行礼:“参见将军!”王巢走上前,拿起加工好的炮管,用手抚摸着内壁,感受着细腻的纹路,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这炮管的精度比之前用手工锻造的高出太多了。以前手工加工一根炮管需要几天时间,还容易出现误差,现在用蒸汽机床,多久能加工一根?”
工匠笑着回答:“回将军,现在有了蒸汽机床,一天能加工二十根这样的炮管!而且每根炮管的精度都一样,组装起来的后膛炮射程和威力都比以前稳定多了。上次军械营来提炮,说用这种炮管组装的后膛炮,在试射时三发炮弹都命中了三里外的靶心,以前手工做的炮管可做不到这点!”
王巢转头看向宋应星:“蒸汽机床的数量够吗?目前后膛炮的生产还能不能再加快些?”宋应星连忙道:“将军放心,咱们已经仿制出三十台蒸汽机床,除了加工炮管,还能加工燧发枪的枪管和零件。按照现在的进度,每月生产一百门后膛炮、两万支燧发枪完全没问题,要是再增加机床数量,产量还能再提升!”
“好!”王巢拍了拍手,“你立刻组织工匠,加快蒸汽机床的仿制,争取下个月再增加二十台,同时把这种技术推广到其他零件的加工上,确保明年全军换装的需求。”宋应星抱拳应下:“下官遵命!”
离开蒸汽机床车间,王巢又跟着宋应星来到了军工坊附属的纺织厂。这里的景象与机床车间截然不同,厂房内光线明亮,几十台纺织机整齐地排列着,每台纺织机都连接着一台小型蒸汽机,随着蒸汽机的运转,纺织机的纱锭飞速旋转,丝线在织机上快速交织,变成一匹匹平整的棉布。
纺织厂的负责人是一位名叫陈巧娘的女子,她见王巢走来,连忙上前行礼:“参见将军!”王巢笑着点了点头:“陈管事,说说这蒸汽纺织机的情况吧,产量比以前提升了多少?”
陈巧娘脸上露出笑容,指着身旁的纺织机说:“将军您看,这蒸汽纺织机比以前的水力纺织机快多了!以前用水力驱动,遇到天旱水少的时候,机器就转不动,一天最多能织两匹布。现在用蒸汽机驱动,不管天气如何,机器都能一直转,一台机器一天能织六匹布,产量直接提升了三倍!而且织出来的布比以前更平整,花色也更均匀,百姓们都愿意买咱们的布!”
王巢走到一台纺织机旁,看着飞速运转的纱锭,心中暗暗感慨。他知道,布匹不仅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军队的重要物资——将士们的军装、帐篷都需要大量的布匹。蒸汽纺织机的推广,不仅能改善百姓的生活,还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做得很好。”王巢对着陈巧娘说,“你要继续改进纺织机,尝试织一些更厚实、更耐磨的布料,用于制作军装和帐篷。同时,扩大纺织厂的规模,再增加五十台蒸汽纺织机,确保山东的布匹供应充足。”陈巧娘连忙应下:“请将军放心,下官一定办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