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济南,东风送暖,城外的护城河畔已抽芽的柳枝垂落水面,泛起圈圈涟漪。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灰色的城墙之上,将“济南府”三个鎏金大字照得熠熠生辉,城墙上飘扬的“王”字大旗与城头值守士兵的铠甲反光交相辉映,一派整肃又鲜活的景象。
王巢率领的大军在尘土中缓缓逼近,黑色的战阵绵延十余里,如同一条蛰伏的巨龙。历经半月的行军,将士们的铠甲上虽沾着沿途的泥点,却难掩眼中的锐气——自湖北启程,他们沿黄河而行,途经河南时还顺手清剿了两股流窜的小股寇匪,如今终于抵达山东腹地的核心。
“将军,前面就是济南城了!”李铁勒住马缰,指着前方越来越清晰的城楼,语气中带着几分归乡的轻快。他身后的张锐眯眼望去,只见济南城外的官道两旁,早已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隐约能听到喧闹的人声顺着风飘过来。
王巢抬手遮了遮阳光,目光落在人群中,眉头微微舒展。他原以为大军返程只是寻常军事调动,并未提前通知地方官员搞迎接仪式,可眼前这景象,显然是百姓自发而来。
随着大军越来越近,人群中的欢呼声愈发清晰。“是王将军的队伍!”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紧接着,“欢迎将军凯旋!”“将军辛苦了!”的呼喊声如同浪潮般席卷而来,此起彼伏,震得官道旁的柳枝都微微颤动。
王巢翻身下马,将马缰递给身旁的亲兵,大步朝着人群走去。他身着玄色棉袍,腰间玉带束腰,虽未穿铠甲,却自有一股沉稳威严的气度。百姓们见他走来,纷纷向前涌了涌,手中捧着各式各样的东西——有刚蒸好的白面馒头,还冒着热气;有自家酿的米酒,装在粗瓷碗里;还有孩童们采摘的野花,用草绳捆成束,鲜艳的颜色在阳光下格外亮眼。
“将军,您可算回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拄着拐杖,被身旁的儿媳搀扶着,快步走到王巢面前,将手中的篮子递了过去,“这是老婆子早上刚蒸的馒头,您和将士们快尝尝!”篮子里的馒头还热乎着,蒸腾的热气模糊了老妇人眼角的皱纹。
王巢弯腰接过篮子,入手温热,他拿起一个馒头,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面香混合着麦香在舌尖散开。他对着老妇人拱了拱手,声音温和:“多谢老人家。这馒头真香,比军中的干粮好吃多了。”
老妇人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将军不嫌弃就好!自从您驻守山东,咱们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赋税减了,寇匪没了,孩子们也能安稳上学了。您这次去湖北剿寇,咱们天天盼着您回来呢!”
周围的百姓们纷纷附和:“是啊将军!以前咱们怕鞑子,怕流寇,晚上睡觉都不敢关门。现在有您在,咱们踏实!”“将军这次剿寇,听说杀了好几万寇匪,真是大快人心!”“将军是咱们山东百姓的守护神啊!”
王巢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望着眼前一张张热切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清了清嗓子,对着百姓们高声说道:“乡亲们,剿寇是我和将士们的分内之事,不值得大家如此惦记。山东能有今日的安稳,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多亏了大家的支持——若是没有百姓们缴纳的粮食,将士们就没有粮草行军;若是没有百姓们提供的情报,咱们就无法及时清剿寇匪。说到底,是咱们山东百姓齐心协力,才守住了这一方水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中的孩童,语气愈发温和:“我知道,大家都盼着安稳日子。我向大家保证,只要有我王巢在,就绝不会让鞑子和寇匪踏入山东一步,定会让大家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让孩子们都能安心读书!”
“将军万岁!”“明军万岁!”百姓们齐声高喊,声音震彻云霄,连城墙上的士兵们都跟着一起喊了起来。几位年轻的后生甚至举起手中的锄头,用力挥舞着,脸上满是激动的神情。
王巢将手中的篮子递给身旁的亲兵,叮嘱道:“把这些馒头分给将士们,让大家都尝尝乡亲们的心意。”随后,他又接过一个孩童递来的野花束,弯腰摸了摸孩童的头:“好孩子,这花真好看。”孩童害羞地躲到母亲身后,偷偷探出头看着他,眼睛亮晶晶的。
李定国跟在王巢身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转头对身旁的赵刚说:“将军待百姓如亲人,百姓自然也拥护将军。有这样的民心,何愁打不赢后金?”赵刚深有同感地点头:“是啊!以前我在其他将领手下当兵时,从未见过百姓如此真心实意地迎接军队。将军这才是真正的为民做主啊!”
王巢与百姓们寒暄了片刻,便转身回到大军前,翻身上马。他对着身后的将士们高喊:“将士们!乡亲们都在等着咱们入城,咱们打起精神,让乡亲们看看咱们明军的风采!”
“是!”将士们齐声应和,声音洪亮。随后,王巢率领大军,朝着济南城门走去。百姓们自觉地退到官道两旁,形成一条长长的人巷,目送着大军入城。孩童们跟在队伍后面跑着,手里挥舞着野花,嘴里喊着“将军再见”,直到被父母拉回家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