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北部的寒风卷着残雪,掠过德州的城墙。王巢站在城楼上,手里攥着一份情报局送来的密报——后金在辽东集结了三万骑兵,虽未明确动向,但沈文判断,他们极可能趁李定国率军入陕、山东兵力稍减时,突袭德州或滨州,掠夺粮草与物资。
“不能等敌人来了再应对!”王巢将密报递给身旁的济南守将秦翼明,“咱们得搞一场防御压力测试,模拟五万后金骑兵突袭,看看水师、陆军、民团能不能联动起来,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守住防线!”
秦翼明是去年从京城调来的将领,熟悉边军防御,当即点头:“将军说得对!德州是山东北大门,滨州靠渤海,这两处要是守不住,后金骑兵就能直逼济南,到时候军工坊和纺织厂就危险了!”
当天下午,王巢就在德州府衙召开了防御测试动员会。水师都督郑海、陆军将领秦翼明、滨州民团首领李大叔(之前推广经济作物时的里正,后被选为民团首领),还有情报局的沈文,都赶了过来。王巢在地图上圈出两处关键地点:“第一,水师负责渤海巡逻,从登莱港到滨州湾,设立三道预警线,发现‘敌踪’立刻用信号弹和快马传信;第二,陆军在德州城外挖战壕、架火炮,布下火枪阵,守住官道;第三,民团负责加固滨州、德州的堡垒,运送粮草和弹药,协助陆军防守。”
“五万骑兵可不是小数目,咱们的火炮够不够?”郑海有些担心——水师的蒸汽战船虽快,但陆军的新钢炮只有十门,分散在德州和滨州,怕不够压制骑兵冲锋。
“够!”王巢早有准备,“军工坊刚运来了五门新钢炮,加上之前的十门,共十五门,德州放十门,滨州放五门,每门炮配五十发炮弹,足够支撑到援军赶来。另外,沈文会让情报局的线人假装后金探子,在测试中制造混乱,看看咱们的防御会不会出漏洞。”
计划定下来,各路人马立刻行动。郑海带着三艘蒸汽战船“镇海号”“靖海号”“宁海号”,从登莱港出发,驶向渤海。每艘战船配备两门新钢炮、二十支火枪,还载着十名侦察兵,负责在海上巡逻。“第一道预警线在滨州湾外二十里,发现‘敌船’就放红色信号弹;第二道在十五里,放黄色信号弹;第三道在十里,放黑色信号弹,同时派快马去德州和滨州报信!”郑海站在“镇海号”的甲板上,对着船员们下令,海风把他的声音吹得有些沙哑。
陆军这边,秦翼明带着两万士兵,在德州城外忙活起来。士兵们用铁锹挖了三尺深、两尺宽的战壕,战壕后面架起十门新钢炮,炮口对准北方的官道;火枪兵分成三队,每队五百人,在火炮后面列阵,准备用三段射压制骑兵;骑兵则埋伏在两侧的树林里,等“敌人”冲近了,再从侧面突袭。“咱们的新钢炮能打四百步,后金骑兵冲锋时,先开炮轰,再用火枪射,最后骑兵包抄,这样才能守住!”秦翼明拿着望远镜,检查着火炮的校准情况,每门炮都用标尺量过,确保能精准打到官道上的目标。
滨州的民团也没闲着。李大叔带着五千民团,加固了滨州的城墙——他们在城墙上堆了沙袋,还在城门后装了木栅栏;民团的妇女们则在堡垒里熬粥、磨面粉,准备“战时”的粮草;年轻的民团成员跟着陆军士兵学习装填火枪、搬运炮弹,虽然动作还不熟练,但眼神里满是认真。“俺们滨州百姓,去年种棉花赚了钱,现在要是后金来了,俺们肯定要守住家!”李大叔擦着汗,指挥着民团成员把弹药箱搬到城墙上。
正月十五,防御压力测试正式开始。天刚蒙蒙亮,沈文就让人在滨州湾外放了一艘小船,假装后金的侦察船。水师“镇海号”的了望手第一个发现目标,立刻大喊:“报告都督!发现‘敌船’,在第一道预警线外!”
郑海立刻下令:“放红色信号弹!派侦察兵乘小艇靠近,假装追击,同时让快马去德州报信!”红色信号弹“嗖”地冲上天空,在晨雾中格外醒目。滨州湾的守军看到信号弹,也立刻敲响了警钟,“咚咚咚”的钟声传遍了滨州城。
快马一路狂奔,不到一个时辰就赶到了德州。秦翼明接到消息,立刻下令:“火炮准备!火枪兵列阵!骑兵进入埋伏点!”士兵们动作迅速,原本在战壕里休息的火枪兵,瞬间站成三排;火炮手们打开弹药箱,将炮弹装进炮膛;埋伏在树林里的骑兵,也握紧了马刀,盯着北方的官道。
与此同时,沈文安排的“后金探子”开始在德州城内制造混乱——几个穿着羊皮袄的人,假装后金探子,在市集上大喊“后金骑兵来了!快逃啊!”,还故意打翻了粮摊,想看看民团和守军能不能稳住秩序。
“大家别慌!是测试!”李大叔带着民团成员冲了过来,一边安抚百姓,一边让人把“探子”抓起来,“咱们的军队就在城外,肯定能守住,大家该干啥干啥!”百姓们很快平静下来,甚至有不少人搬着小板凳,跑到城墙根下看热闹,想看看自家的防御有多厉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