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港的海风带着初春的微凉,吹拂着码头边整齐排列的二十艘战船。这些战船中,既有从荷兰人手中改造的“夹板船”,也有山东水师自主打造的“福船”,船帆上统一绣着“山东水师”的黑色大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水师统领郑海身披铠甲,手持长剑,站在旗舰“镇海号”的甲板上,目光扫过列队的士兵,声音洪亮如钟:“此次远洋训练,我们要从蓬莱出发,经朝鲜半岛南部,抵达日本长崎后返航,全程一个月。途中需演练导航、协同、抗海盗等科目,任何人不得懈怠!”
士兵们齐声应和,声震海港。此时,王巢正站在码头的高台上,看着即将启航的水师船队。自崇祯十二年修复山东官道、稳定流民后,王巢便将目光投向了海防——山东东临渤海与黄海,海岸线绵长,后金虽以骑兵为主,但近年来也开始勾结海盗,袭扰沿海村落;同时,山东与荷兰、南洋的贸易日益频繁,商船需要水师护航,避免被海盗劫掠。因此,提升水师的远洋作战能力,已成当务之急。
郑海是福建人,早年在福建水师任职,熟悉海战与远洋航行,去年被王巢招募至山东,担任水师统领。此次远洋训练的方案,便是郑海与王巢共同制定的——选择朝鲜半岛至日本长崎的航线,一是因为这条航线距离适中,适合初次远洋训练;二是因为沿途海盗活动频繁,能为水师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三是可以借此向朝鲜、日本展示山东水师的实力,为后续的海上贸易铺路。
“郑统领,此次远洋训练,安全第一,但也不能放松训练强度。”王巢走下高台,来到“镇海号”的甲板上,递给郑海一个布包,“这里面是‘航海图’与‘罗盘’,航海图上标注了沿途的暗礁与港口,罗盘经过军工坊改良,指针更精准,能减少航行偏差。”
郑海接过布包,郑重收好:“请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负所托,带水师兄弟们完成训练,提升战力,守护山东海疆!”
随着郑海一声令下,“镇海号”率先升起风帆,其他战船紧随其后,缓缓驶离蓬莱港,朝着东方的大海进发。站在甲板上,郑海看着渐渐远去的蓬莱港,心中既有期待,也有谨慎——这是山东水师成立以来第一次远洋训练,沿途未知的风险不少,容不得半点马虎。
远洋训练的第一个科目,是“远洋航行导航”。在近海航行时,水师可以依靠海岸线辨别方向,但进入远洋后,四周全是茫茫大海,只能依靠罗盘、星象与航海图。郑海特意从水师中挑选了十名经验丰富的水手,组成“导航组”,由老水手陈老根负责。陈老根年近五十,早年在商船队做过领航员,熟悉东亚海域的航线。
“陈老根,现在是什么方位?距离朝鲜半岛还有多远?”郑海来到船尾的导航舱,看着正在查看罗盘的陈老根。陈老根指着罗盘上的指针,又对照着航海图,回道:“统领,现在是寅时,罗盘指向东北,按当前航速,再过一日便能抵达朝鲜半岛南部的济州岛附近。不过,今晚可能会有南风,需要调整船帆角度,避免偏离航线。”
郑海点头,立刻下令调整船帆。果然,入夜后,海风渐大,风向转为南风,战船的航速加快,但也出现了偏离航线的迹象。陈老根带领导航组,每隔一个时辰便用罗盘测量一次方位,同时观察星象——夜晚的星空格外明亮,北斗星的位置清晰可见,陈老根根据星象的位置,不断修正航向,确保战船始终沿着预定航线前进。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海面时,水手们终于看到了远处的陆地——那便是朝鲜半岛南部的济州岛。郑海站在甲板上,看着远处的海岸线,对身边的副将说:“导航组做得不错,首次远洋航行,能准确抵达预定地点,值得嘉奖。接下来,我们要在济州岛附近海域,演练‘战船协同’科目。”
“战船协同”是此次训练的核心科目之一。二十艘战船分为四队,每队五艘,分别由四名千总带领,需要演练“一字长蛇阵”“双雁阵”等战术,确保在海战中能相互配合,形成战斗力。郑海乘坐小船,在各战船之间穿梭,指挥演练:“第一队从左侧包抄,第二队正面进攻,第三队、第四队负责掩护,注意保持船距,避免碰撞!”
起初,各队战船的配合并不默契——有的战船速度过快,超过了预定位置;有的战船转向不及时,错过了进攻时机。郑海没有责备,而是亲自示范,讲解战术要领:“‘一字长蛇阵’的关键在于‘首尾相顾’,前面的战船负责吸引火力,后面的战船负责支援;‘双雁阵’则是‘两翼夹击’,需要两队战船保持对称,同时发起进攻。”
经过两天的反复演练,水师战船的协同能力显着提升。在最后一次演练中,四队战船配合默契,“一字长蛇阵”如一条巨蟒在海面游动,“双雁阵”似两只大雁展翅,动作整齐划一。郑海看着演练成果,满意地点头:“很好!再经过几次实战演练,你们就能在海战中熟练运用这些战术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