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城外的演武场上,骄阳似火,尘土飞扬。五千名身着青色号服的士兵列成整齐的方阵,手中长枪与腰刀在阳光下泛着寒光,方阵前方,二十门克虏伯火炮如钢铁巨兽般俯卧,炮口直指远方的模拟敌阵——这是王巢刚从陆军中选拔组建的“炮兵协同部队”,也是山东军中第一支专门以“火炮为核心”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力量。
王巢骑马立于高台上,目光扫过下方精神抖擞的士兵,手中马鞭指向演武场西侧的靶区:“今日是炮兵协同部队首次集结训练,你们要记住,这支部队的核心不是火炮,也不是步兵或骑兵,而是‘协同’二字!步兵要护得住火炮,骑兵要探得清敌情,火炮要打得准敌人,三者缺一不可,方能形成战力!”
话音刚落,台下传来一阵整齐的应答:“遵将军令!”声音洪亮,震得周围的草木微微颤动。站在方阵前列的三个将领分别出列——步兵统领吴奎,原是登莱卫的百户,擅长阵地防御,手中一杆长枪使得出神入化;骑兵统领赵烈,出身蒙古部落,骑术精湛,侦查能力极强,曾多次深入后金腹地探查敌情;炮兵统领孙岩,是军工坊出身的工匠,对克虏伯火炮的性能了如指掌,也是首批掌握火炮操作的士兵之一。
三人走到高台下,躬身听令。王巢看着他们,沉声道:“吴奎,你带三千步兵,负责构建火炮防御阵地,在火炮周围设置拒马、壕沟与盾阵,任何敌人靠近火炮百丈之内,都要将其拦在阵外;赵烈,你带一千骑兵,分为五队,每队两百人,负责侦查演武场周围‘敌情’,一旦发现‘敌军’动向,立刻回报,并设法牵制,为火炮争取射击时间;孙岩,你带一千炮兵,操控二十门火炮,在步兵阵地构建完成后,迅速架设火炮,校准靶位,待骑兵传回‘敌情’,即刻开火,务必在‘敌军’靠近前击溃他们。”
“末将遵令!”三人齐声领命,转身回到各自队伍中,开始部署训练任务。吴奎大手一挥,三千步兵立刻分为十组,每组三百人,有的扛着拒马,有的拿着铁锹,有的举着盾牌,迅速向火炮周围散开。拒马是用坚硬的槐木制成,上面布满尖刺,士兵们将其首尾相连,在火炮外侧形成一道环形屏障;同时,另一部分士兵挥舞铁锹,在拒马内侧挖掘三尺深的壕沟,壕沟底部铺满尖木,防止敌人攀爬;最后,手持盾牌的士兵列成三排盾阵,紧贴壕沟内侧,盾牌相互咬合,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钢铁防线。
不到半个时辰,一道围绕火炮的防御阵地便构建完成。吴奎骑着马在阵内巡视,看到一处拒马摆放不够紧密,立刻勒住缰绳,对负责的士兵喝道:“这里的缝隙能容两人并行,若后金骑兵冲过来,直接就能突破!重新调整,务必让拒马之间无缝可钻!”士兵们连忙应声,七手八脚地将拒马挪正,直到缝隙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吴奎才满意地点点头。
与此同时,赵烈带领的一千骑兵已完成集结。他们骑着清一色的蒙古马,马背上背着弓箭与短刀,腰间挂着水壶与干粮——这是为了模拟长途侦查而准备的装备。赵烈将骑兵分为五队,对各队队长说:“第一队往演武场东侧探查,第二队西侧,第三队南侧,第四队北侧,第五队随我留在中路策应。发现‘敌军’后,不要硬拼,用弓箭骚扰,拖延他们的速度,每隔一刻钟回报一次位置,明白吗?”
“明白!”五个队长齐声应答,随即带领队伍策马奔出,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演武场上形成五道黄色的烟尘,很快便消失在远处的树林中。赵烈则带着第五队骑兵留在中路,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手中的马鞭不时轻敲马腹,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孙岩带领的炮兵也没闲着。他们推着火炮,沿着步兵预留的通道进入防御阵地,将火炮架设在预先平整好的地面上。每个炮组五人,一人负责校准,一人负责装填,一人负责点火,两人负责搬运炮弹与火药。孙岩走到一门火炮前,亲自示范校准方法:“瞄准的时候,要先看远处的靶心,再调整炮身的俯仰角,用炮身上的瞄准镜对准靶心,确保十字线与靶心重合,这样才能打得准!”
说着,他转动炮身上的调节轮,将瞄准镜对准演武场远处的模拟敌阵——那是用稻草扎成的数百个假人,排列成骑兵冲锋的阵型。孙岩调整好角度后,对装填手说:“装弹,装三斤火药,一枚实心弹!”装填手连忙从弹药箱中取出火药与炮弹,小心地填入炮膛,随后点火手将引信插入炮尾,做好射击准备。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是赵烈派回的骑兵斥候。那斥候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跑到高台下,对王巢禀报:“将军,演武场东侧发现‘敌军’骑兵,约五百人,正朝着火炮阵地疾驰而来,预计半个时辰后抵达!”
王巢闻言,立刻对身边的传令兵说:“传令吴奎,加强东侧防御,让盾阵士兵做好准备;传令孙岩,校准东侧靶位,待‘敌军’进入射程,即刻开火;传令赵烈,带领中路骑兵前往东侧,与第一队骑兵汇合,设法牵制‘敌军’,为火炮争取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