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军工坊的锻铁声比往日更急促几分,蒸汽机床喷出的白雾在寒冬里凝成霜花,却盖不住工匠们眼中的兴奋。赵山站在工坊中央的高台上,看着二十门崭新的克虏伯火炮整齐排列,炮身泛着冷硬的钢铁光泽,炮口直指天空,宛如蛰伏的巨兽。这是王巢昨夜从系统中取出的奖励,也是山东军工即将迎来质变的关键。
“赵百户,这火炮看着就不一般,比咱们现有的十二斤重炮粗了一圈,真能拆开研究?”负责锻打的工匠头老刘搓着手,目光死死盯着炮身,手指忍不住想触碰却又不敢。他打铁三十年,经手的火炮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却从未见过这般精密的工艺——炮管上的纹路均匀细密,炮尾的闭锁装置严丝合缝,连炮轮的木材都带着特殊的防腐光泽。
赵山压下心中的激动,沉声道:“将军有令,今日起军工坊暂停其他火炮生产,全力拆解这二十门炮,每一个零件都要绘图记录,一丝一毫都不能错。”他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叠图纸,正是系统配套的克虏伯火炮设计图,上面标注着“炮管口径120毫米”“炮身重量2.5吨”“有效射程3000米”等参数,旁边还附有零件分解图,连最小的螺丝尺寸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工匠们围过来看图纸,老刘指着“来复线”的标注,疑惑道:“这炮管里的纹路是干啥用的?咱们以前造的炮管都是光的,炮弹打出去跟醉汉似的,根本打不准。”赵山早年曾随传教士见过西洋火炮,略懂些原理,解释道:“这叫来复线,炮弹从炮管里飞出去时,会顺着纹路旋转,就像陀螺一样,飞得又远又稳,3000米外都能打中目标。”
拆解工作从清晨开始,二十门火炮被分到不同的工坊区域,每门炮前都围着五名工匠,有人负责测量尺寸,有人负责绘制图纸,有人负责记录零件材质。苏锐特意从情报局调了两名擅长机械的工匠来协助,他们带来了军工坊最新制作的“游标卡尺”,能精确到毫米,连炮管壁厚的细微差异都能测出来。
拆解到炮尾的闭锁装置时,工匠们犯了难——这装置由十几个精密零件组成,弹簧与齿轮咬合紧密,稍不留神就可能损坏。负责机械的工匠李默(并非京城的丝绸商李默,而是同名的军工工匠)蹲在地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又对照着设计图,慢慢用特制的工具将零件一个个拆开。当最后一个弹簧弹出来时,他松了口气:“原来如此,这闭锁装置能防止火药燃气泄漏,让炮膛里的压力更大,炮弹才能飞得更远。”
王巢午后来到军工坊,看到工匠们各司其职,图纸上已画满了零件草图,满意地点点头。赵山递上刚测好的炮管数据,汇报说:“将军,炮管的钢材很特殊,比咱们现有的生铁硬三倍还多,烧红了都不容易变形,咱们工坊现有的熔炉恐怕炼不出这种钢。”
王巢早有准备,从系统中兑换了“碱性转炉炼钢法”的配方,交给赵山:“你按这个配方改造熔炉,用石灰石去除铁水中的杂质,再加入锰铁,就能炼出高强度的炮钢。另外,我已让人从南洋采购了一批铬铁矿,加到钢里能防腐,炮身几十年都不会生锈。”
改造熔炉花了整整十天,期间工匠们也没闲着,他们按图纸制作了第一批零件——炮轮的木材选用了耐腐的柚木,经过蒸汽加热后弯曲成需要的形状;炮架的钢材用新方法炼制,焊接处用铆钉加固,比原来的炮架结实两倍。第十天清晨,第一座改造后的熔炉点火,通红的铁水从炉口流出,加入石灰石和锰铁后,铁水的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敲开一看,钢材表面光滑,用锤子敲打发出清脆的声响,没有一丝杂质。
“成了!”老刘拿着刚炼好的钢条,激动得手都在抖,“这种钢比咱们以前炼的好太多了,造出来的炮管肯定结实!”王巢看着钢条,对赵山说:“今日起开始试制第一门克虏伯火炮,所有工序都要严格按图纸来,出了问题立刻停工,绝不能马虎。”
试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铸造炮管时,因熔炉温度不够均匀,炮管内部出现了气泡,王巢得知后,让赵山在熔炉上加装了“热风装置”,用蒸汽加热空气,提高炉温。第二次制作来复线时,工匠们用手工雕刻,进度慢还不平整,王巢又让军工坊赶制了“来复线专用机床”,用蒸汽驱动,一天就能加工出两根合格的炮管。
二十天后,第一门仿制的克虏伯火炮在军工坊组装完成。工匠们推着火炮来到城外的靶场,王巢亲自下令试射。炮手装填好炮弹和火药,点燃引信,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炮身微微后坐,炮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在3000米外的土坡上,炸出一个直径五米的大坑。
“中了!真中了!”工匠们欢呼起来,老刘擦着脸上的烟灰,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咱们也能造出这么厉害的炮,以后后金再来,定让他们有来无回!”王巢看着靶场上的弹坑,心中暗忖:有了这种火炮,山东的城防才算真正固若金汤,3000米的射程能在敌人靠近城墙前就击溃他们,登莱、济南这些战略要地的防御能力将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