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笼罩了山东大地,登莱卫的粮道衙门内却热气腾腾。沈文站在巨大的粮囤前,手里攥着刚从各府汇总来的粮情报表,眉头却紧锁——虽七月已完成1050万斤粮食储备,但王巢前日召集军政核心议事时,特意强调“粮为兵之本,民之命,需按能支撑军民一年消耗的标准囤积”,按山东二十五万军队月耗粮五十万石(约六千万斤/年)、百姓应急储备三千万斤计算,现有储粮仍差近八千万斤,缺口悬殊。
“沈参政,登莱本地粮囤已装满,新收的十万石秋粮暂时只能堆在露天场院,再下雨恐怕要发霉。”粮道主事陈默擦着额头的汗,指着院外被油布覆盖的粮堆,语气焦急,“各府上报的垦荒进度也参差不齐,济南府已开垦荒地五万多亩,兖州府却因流民不足,仅完成一万亩,照这速度,年底很难多收三百万斤粮。”
沈文刚要开口,门外传来马蹄声,王巢身披蓑衣,带着李虎走进粮道衙门。他目光扫过露天粮堆,又接过沈文手中的报表,指尖在“兖州府流民不足”“登莱粮囤饱和”等字样上停顿,沉声道:“露天堆粮绝不可取,立刻从军工坊调拨三百块铁板,在登莱、济南、青州三地各建五座大型铁皮粮仓,每座可储粮一百万斤,防潮防鼠,十日之内必须动工。至于流民问题,李虎,你从各卫所抽调五千名无家室的士兵,暂时编入‘垦荒队’,协助兖州、东昌等府开垦荒地,士兵参与垦荒,除军饷外,额外每日补贴半斤粮食,垦荒所得归卫所粮仓,算他们的军功。”
李虎立刻应道:“末将明日便挑选士兵,分赴各府,同时派军官监督垦荒进度,确保每日开垦荒地不少于两千亩。”
王巢转向沈文,语气更为郑重:“光靠本地垦荒与征收不够,需双管齐下。第一,加大粮食采购力度。你从登莱粮道拨付五十万两白银,派亲信分赴河南、江苏等产粮大省,以高于市价三成的价格收购粮食,优先采购小麦与粟米,这两种粮耐储存,适合长期储备,务必在一个月内运回至少五百万斤。第二,打通海外粮源。顾炎武昨日传回情报,南洋吕宋岛(今菲律宾)有西班牙商队囤积了大量稻米,因欧洲战事无法运回,正急于出售,你立刻以‘山东水师后勤补给’的名义,派商船队携带二十万两白银,前往吕宋采购,目标两千万斤稻米,三个月内分三批运回,走海路避开朝廷驿站,直接卸入登莱、胶州的沿海粮仓。”
沈文闻言,心中一震——五十万两白银采购内地粮,二十万两购南洋粮,加上建粮仓的开支,几乎要动用登莱粮道近半库存银,但他也明白,此时粮食比银子更重要,当即躬身应道:“下官明日便组建采购队,内地采购由粮道副使带队,南洋采购由水师副将郑明护送商船队,确保银粮两清,不出现差池。”
“还有一事,需陈主事负责。”王巢看向一旁的陈默,递给他一份改良粮种图纸——这是系统昨日解锁的“高产粟米种”,标注着“亩产可达三石,比普通粟米高五成”,“你挑选一百名熟悉农事的粮道吏员,分赴各府,指导农户种植改良粟米,官府免费提供种子,要求农户将改良粮种种在新开垦的荒地上,收获后农户留六成,四成交给卫所,这样既调动农户积极性,又能增加储粮。”
陈默双手接过图纸,眼中闪过惊喜:“若此粮种真能亩产三石,仅济南府五万多亩荒地,便能多收十五万石粮(约一千八百万斤),远超预期!下官今晚便组织吏员培训,明日一早分赴各府。”
部署完毕,王巢却并未离开,而是带着众人来到登莱卫的平民区。秋雨过后,街道泥泞,几名农户正蹲在墙角,捧着掺了野菜的稀粥,见王巢走来,慌忙起身行礼。王巢扶起一位老者,接过他手中的粥碗,看着碗里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心中一沉:“老人家,今年秋收刚过,怎么还吃这么稀的粥?”
老者叹了口气:“将军有所不知,今年夏粮因旱灾减产,官府虽按市价收购余粮,但多数农户留的口粮只够吃到明年开春,若冬天再遇雪灾,恐怕要饿肚子。”
王巢沉默片刻,对沈文道:“立刻推行‘军民共济’政策。各卫所粮仓每月向本地百姓开放一次,允许百姓以低于市价两成的价格购买粮食,每户每月限购五十斤;对老弱病残、无劳动力的家庭,由卫所免费发放二十斤口粮,登记造册,确保不遗漏一户。记住,民不安则兵不稳,只有百姓有饭吃,才能安心支持我们守山东。”
沈文立刻记下:“下官明日便将政策传至各府,同时派粮道吏员核查百姓户籍,避免有人冒领粮食。”
八月中旬,各地采购队陆续传来消息——赴河南的采购队在开封府以每石三两白银的价格,收购了二十万石小麦(约两千四百万斤),正通过运河运往山东;赴吕宋的商船队已与西班牙商队谈妥,以每石一两白银的价格购买两千万斤稻米,首批六百万斤稻米已装船,预计九月初抵达登莱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