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卫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山东都指挥使府的议事厅内却暖意融融。王巢端坐于主位,案几上整齐摆放着三份文书——分别是山东陆军编制表、布政使司粮道账簿与各战略要地驻军清单。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文书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照亮了他眼中的决断。
“将军,山东陆军已扩充至二十五万,分驻十二卫所,粮道需每月供应军粮五十万石、军饷五十万两;布政使司负责的赋税征管,直接关系到军资筹措,如今这两项事务都需得力之人统筹。”顾炎武站在案前,语气凝重,“此前粮道由登莱粮道官员临时负责,布政使司参政一职空缺,若不尽快任命专人,恐难支撑庞大的军政开支。”
王巢指尖轻叩案几,目光落在陆军编制表上——二十五万陆军中,登莱军精锐九万七千余人是核心战力,其余十五万余人为新募青壮与整合后的卫所士兵,虽经初步训练,但指挥体系尚未完全统一。他抬眼道:“军政两道,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陆军需有可靠之人协助统管,粮道与赋税需有亲信掌控,各战略要地更需得力将领驻守,才能确保山东军政稳定。”
周锐在一旁补充:“将军所言极是。如今山东周边,后金虎视眈眈,流寇蠢蠢欲动,若关键岗位落入他人之手,恐生变数。尤其是青州、济南、德州等战略要地,既是陆军驻守核心,又是粮道枢纽,必须派亲信将领镇守。”
“本将已有人选。”王巢拿起案几上的第一份文书,缓缓开口,“任命李虎为山东陆军副总兵,协助本将统管二十五万陆军,主抓训练与军纪。李虎出身登莱军,随本将征战三年,忠诚可靠,且熟悉各卫所战力,由他协助,本将放心。”
众人闻言,皆无异议——李虎此前任登莱军骑兵营指挥使,曾率部击溃后金小股突袭部队,战功赫赫,且治军严明,在士兵中威望极高,确是副总兵的不二人选。
王巢接着拿起第二份文书:“任命沈文兼任山东布政使司参政,主抓粮道与赋税。沈文此前任登莱粮道主事,经手军饷军粮从未出过差错,且熟悉山东各府赋税情况,由他统筹粮道与赋税,可确保军资供应无虞。”
沈文原是登莱卫当地儒生,因精通算术被王巢启用,三年来不仅将登莱粮道管理得井井有条,还曾提出“按亩征税、减免灾荒地区赋税”的政策,既保证了军粮筹措,又赢得了百姓好感,由他兼任参政,既能稳定粮道,又能安抚民心。
随后,王巢将目光投向各战略要地驻军清单,语气变得更为郑重:“青州卫、济南卫、德州卫、胶州卫四地,分别对应鲁中、鲁西、鲁北、鲁东,既是防御后金与流寇的前线,又是连接各卫所的枢纽,需派年轻有为、忠诚可靠的将领驻守。本将决定,提拔李定国为青州卫指挥使,刘文秀为济南卫指挥使,吴良为德州卫指挥使,郑明为胶州卫指挥使,各自统领一万精锐,镇守战略要地。”
此四人皆为登莱军年轻将领,年龄均在二十五岁左右,虽资历较浅,但作战勇猛、学习能力强,且均为贫寒出身,对王巢感恩戴德,忠诚不二——李定国曾在训练中舍身救下战友,刘文秀擅长防御工事搭建,吴良熟悉后金战术,郑明则擅长协同水师作战,四人各有所长,恰好适配各战略要地的防御需求。
二月中旬,王巢召集山东军政官员,在都指挥使府举行任命仪式。议事厅内,文武官员分列两侧,气氛肃穆。李虎、沈文、李定国等四人身着崭新官服,站在厅中,眼神中满是激动与敬畏。
“今日召集诸位,是为宣布山东军政关键岗位任命。”王巢手持任命状,声音洪亮,“任命李虎为山东陆军副总兵,协助本将统管陆军;任命沈文兼任山东布政使司参政,统筹粮道与赋税;任命李定国为青州卫指挥使,刘文秀为济南卫指挥使,吴良为德州卫指挥使,郑明为胶州卫指挥使,各自镇守战略要地。自今日起,各官员需恪尽职守,若有懈怠或贪腐,一律严惩不贷!”
话音刚落,李虎等人单膝跪地,齐声高呼:“末将(下官)定不辱使命,誓死追随将军!”
仪式结束后,李虎第一时间前往各卫所巡查。在济南卫大营,他发现部分新募士兵因训练强度过大产生抵触情绪,当即召集千户以上将领开会:“训练需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本将决定,将每日训练时间从四个时辰减至三个时辰,增加休息与营养补给,同时设立‘训练标兵’,每月奖励白银五两,激发士兵训练热情。”
将领们闻言,纷纷点头——此前为快速提升战力,各卫所普遍加大训练强度,导致士兵疲惫不堪,李虎的调整既兼顾了训练效果,又安抚了士兵情绪。半个月后,济南卫士兵的训练积极性显着提高,队列与射击技能也有了明显提升。
沈文则迅速接管布政使司参政事务。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各府核查粮道与赋税:在东昌府,他发现粮道官员虚报损耗,私吞军粮五千石,当即下令将其革职查办,押往登莱审讯;在兖州府,他推行“赋税公示”制度,将各州县的赋税征收标准与使用情况刻在石碑上,立于城门口,接受百姓监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