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卫的暑气尚未消退,山东都指挥使府外的广场上却已搭起了高高的募兵台。台中央悬挂着一面猩红大旗,上面用金线绣着“保家卫国、抵御后金”八个大字,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台下,数百名身着短打的青壮正围着募兵告示议论,不时有人伸手触摸告示上“月饷二两、管吃管住”的字样,眼神中满是期待。
“将军,各府募兵点已全部搭建完毕,登莱粮道已备好首批军饷与粮草,可随时供应新募士兵。”周锐快步走到王巢身边,递上一份募兵准备清单,“青州、济南、东昌三府的知府已传来消息,当地百姓听闻是您招募士兵抵御后金,纷纷主动报名,不少村镇甚至组织青壮集体前来,场面十分热烈。”
王巢站在募兵台侧方,目光扫过台下的青壮——这些人大多面色黝黑、身形健壮,有的还背着锄头、弓箭,显然是刚从田里赶来。他接过清单,指尖划过“军饷筹备”“营房搭建”“武器配备”等条目,语气凝重:“山东地处北疆,既是抵御后金的屏障,又是防备流寇的要地。如今虽裁汰老弱、补招青壮,但可战兵力仍不足二十万,若后金大举来犯,恐难应对。此次公开募兵,不仅要扩充兵力,更要招募能战、敢战的勇士,打造一支真正的精锐之师!”
顾炎武站在一旁,补充道:“将军,为确保募兵顺利,属下已让各府将募兵政策刻在石碑上,立于城门口与集市旁,明确‘月饷二两、管吃管住、伤亡有抚恤金(阵亡者赏银五十两、伤残者赏银二十两并分五亩荒地)’,绝无虚言。同时,派此前裁汰后返乡的老兵前往各村镇宣传,这些老兵亲身受益于安置政策,他们的话更能让百姓信服。”
王巢点头:“做得好。百姓最看重‘实在’,只有让他们知道参军不仅能保家卫国,还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才会主动报名。另外,通知各募兵点,优先招募猎户、铁匠、农夫与退役士兵——猎户擅长射箭、熟悉地形,可编入斥候营;铁匠能修理武器、打造装备,可编入军工队;农夫吃苦耐劳、纪律性强,是步兵的最佳人选;退役士兵有作战经验,可直接担任小旗官,带领新兵训练。”
当日午时,登莱卫的募兵正式开始。募兵台前,三名登莱军精锐正严格按照标准筛选青壮:身高不足五尺者(约1.6米)、身体有残疾者、年龄超三十五岁或不足十八岁者,一律不得入伍;符合条件者,还需完成“举三十斤石锁、跑三里路”的基础测试,达标后方可登记。
“姓名?年龄?籍贯?”登记官手持毛笔,高声问道。
“张强,二十二岁,济南府章丘县人,猎户!”一名身材挺拔的青壮上前一步,声音洪亮。他放下背上的弓箭,双手握住石锁,轻轻一抬便举过头顶,随后放下石锁,迈开大步跑向跑道,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便跑完了三里路,面不红气不喘。
登记官见状,满意地点头:“合格!登记在册,编入斥候营,明日到登莱卫大营报到!”
张强接过入伍凭证,激动地握紧拳头——他家中只有一个弟弟,此前靠打猎为生,常常食不果腹。如今参军不仅能拿到每月二两的军饷,还能让弟弟分到三亩荒地,再也不用过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了。
类似的场景在山东各府的募兵点不断上演。青州府益都县的铁匠王铁,年仅二十五岁,能举起五十斤重的铁锤,得知军队需要铁匠,立刻带着打铁工具前来报名;兖州府曲阜县的农夫李二牛,年过三十,家中有妻子与两个孩子,听闻参军后家人可免除赋税,还能领到抚恤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东昌府临清县的退役士兵赵虎,此前在德州卫服役,因年龄超四十五岁被裁汰,如今听闻募兵,主动前来报名,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直接被任命为小旗官,负责带领十名新兵。
然而,募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兖州卫的募兵点,几名地痞流氓试图冒名顶替,虚报年龄与籍贯,被监督队当场识破。监督队队长李忠厉声呵斥:“参军是为保家卫国,不是让你们混吃混喝!若再敢捣乱,一律按‘扰乱募兵’论处,杖责三十!”
地痞流氓吓得连连求饶,灰溜溜地跑了。周围的百姓见状,纷纷拍手叫好,对募兵的公平性更加信服。
八月初,募兵工作已开展半个月。顾炎武向王巢禀报:“将军,各府共招募青壮四万余人,其中猎户五千、铁匠三千、农夫三万、退役士兵两千,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身体条件均达标。登莱卫大营已搭建完毕,可容纳两万新兵,其余新兵将分赴济南卫、青州卫、德州卫等大营训练。”
王巢正在查看新兵名册,闻言抬头道:“速度很快,但还不够。通知各募兵点,延长募兵时间至九月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胶东半岛与鲁西南地区——这些地方靠近海边或与河南、河北接壤,易受后金与流寇侵扰,百姓参军意愿更强,要尽可能多地招募青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