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莱卫的春风已褪去寒意,山东都指挥使府的演武场上,却弥漫着肃穆的气息。王巢身着玄铁鳞甲,手持马鞭,目光扫过排列整齐的登莱军精锐——这些士兵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身形挺拔,手持燧发枪的手臂稳如磐石,与此前他在各卫所见到的老弱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将军,各卫所兵力统计已汇总完毕。”顾炎武快步上前,递上一份厚重的文书,“山东十六卫所账面兵力共计八万,实际核查后仅六万八千,其中年龄超四十五岁者一万二,身体残疾或无法完成基础训练者八千,两者重叠部分五千,合计需裁汰人数约一万五。”
王巢接过文书,指尖划过“济南卫”“兖州卫”等卫所的名字——这些卫所的老弱比例最高,济南卫甚至有年过六十的士兵仍在名册上,显然是将领为冒领军饷刻意保留的名额。他将文书递回给顾炎武,语气凝重:“卫所积弊,不止贪腐,还有‘冗兵’之患。这些老弱士兵留在军中,不仅无法作战,还会拖累训练进度,浪费军粮军饷。若不裁汰,即便配备再好的武器,山东军队也成不了精锐!”
周锐站在一旁,忧心道:“将军所言极是,可裁汰老弱并非易事。这些士兵多在卫所服役数十年,有的甚至祖孙三代都在军中,若处置不当,恐引发哗变。尤其是那些世袭旧将,说不定会借机煽动士兵,抵制裁汰。”
“所以,本将既要‘裁得狠’,也要‘安置妥’。”王巢眼神坚定,“本将已有方案:一是明确裁汰标准,只裁‘年龄超四十五岁、身体残疾、无法参加训练’三类人,绝不滥裁一人;二是制定优厚的安置政策,按服役年限发放遣散费,最低五两白银,服役超二十年者再加发三两,返乡者由官府分三亩荒地,免除三年赋税;三是派监督队全程监督,若有将领借机报复或克扣遣散费,一律严惩!”
次日清晨,王巢召集山东各卫所指挥使,在都指挥使府召开裁汰会议。议事厅内,德州卫指挥使刘能、兖州卫指挥使孙泰等旧将神色复杂——他们既担心裁汰会削弱自己的势力(不少老弱士兵是他们的亲信),又怕安置不当引发乱子,连累自己。
“诸位,今日召集大家,是为推行‘裁汰老弱、优化兵力’计划。”王巢开门见山,将裁汰标准与安置政策条文分发下去,“自五月起,各卫所需在一个月内完成裁汰,先由各千户所筛查名单,再报都指挥使府审核,审核通过后即可发放遣散费与荒地凭证。监督队会分赴各卫所,若发现有将领弄虚作假或克扣安置费用,一律以‘扰乱军心’论处!”
话音刚落,兖州卫指挥使孙泰便起身反对:“王大人,兖州卫有不少士兵虽年过四十五,但仍能骑马射箭,若强行裁汰,恐会寒了老兵的心。再者,兖州府荒地有限,若给每名返乡士兵分三亩地,恐怕难以落实。”
孙泰话音刚落,刘能立刻附和:“孙指挥使所言极是。德州卫有位老兵,年过五十,却能开三石弓,这样的人若被裁汰,实在可惜。不如让各卫所自行决定裁汰名单,都指挥使府只需最终审核,更为灵活。”
王巢早已料到他们会以“老兵可用”“荒地不足”为由反对,冷笑一声:“老兵是否可用,不是你们说了算,而是训练成绩说了算!本将已制定基础训练标准:能在半个时辰内跑完五里路、能举起三十斤重的石锁、能完成燧发枪的装填与射击,三者达标者,即便年过四十五,也可留在军中;若不达标,即便年过四十,也需裁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孙泰与刘能,继续说道:“至于荒地不足,本将已与山东六府知府商议好,将各府境内的无主荒地统一划归军户,共计五万余亩,足够安置一万五千名裁汰士兵。若有知府或卫所将领敢截留荒地,本将定让他步赵德昌的后尘!”
孙泰与刘能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悻悻坐下。顾炎武适时补充:“为确保安置政策落实,都指挥使府已联合山东布政司,提前印制荒地凭证,每张凭证都盖有‘山东都指挥使府’与‘山东布政司’双印,防止伪造;遣散费将由登莱粮道直接发放,士兵凭身份证与裁汰名单领取,卫所将领不得经手。”
众将领闻言,无不心惊——王巢不仅制定了严密的裁汰标准,还将安置政策的每个环节都考虑周全,连伪造凭证与克扣费用的漏洞都堵上了,再想反对,已无理由。
会议结束后,各卫所立刻行动起来。济南卫率先展开筛查,指挥使陈明(原登莱军千户,此前接管济南卫)亲自坐镇,让士兵们逐一参加基础训练:年过四十六的老兵李老栓,虽从军三十年,却因常年劳作落下腿疾,半个时辰只跑了三里路,石锁也举不起来,只能无奈接受裁汰;而年过四十七的张铁匠,因常年打铁练就一身力气,不仅跑完了五里路,还能熟练操作燧发枪,最终被留在军中,编入火器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