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十二月初十,登莱卫的海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却挡不住蓬莱城内外的热闹景象。自王巢晋升山东都指挥使的消息传开后,登莱各州县的百姓便自发筹备迎接仪式,街道两旁挂满了绣着“恭贺王将军荣升”“大明北疆永固”的锦旗,家家户户门前摆放着香案,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鞭炮的气息。
清晨巳时,三匹快马从官道尽头疾驰而来,马背上的骑士身着锦衣卫服饰,腰间悬挂着“钦命传旨”的腰牌,身后跟着二十余名手持仪仗的禁军士兵。为首的锦衣卫千户勒住马缰,在蓬莱城门口翻身下马,对迎候在此的蓬莱知县孙启说道:“本官乃锦衣卫千户李忠,奉陛下旨意,前来登莱宣读晋升王巢将军的圣旨,烦请孙知县引路,前往中军大营。”
孙启连忙拱手行礼:“李千户一路辛苦!王将军已在中军大营等候,下官这就为您引路!”说罢,他亲自上马,带着李忠一行向中军大营方向而去。
此时的中军大营外,早已布置得庄严肃穆。登莱军将士身着崭新的戎装,手持长枪,排成整齐的队列,从大营门口一直延伸到中军大帐前。周锐、李虎、曹文诏、陈奇瑜、赵老铁、顾炎武、沈文等核心骨干身着朝服,站在队列前方,等候传旨官员的到来。王巢则身着正二品武官朝服,头戴乌纱帽,腰系玉带,神色庄重地站在最前方,目光望向官道方向。
片刻后,李忠一行抵达中军大营。王巢率领众人上前迎接,躬身说道:“末将王巢,率登莱文武官员,恭迎天使!”
李忠上前一步,扶起王巢,笑道:“王将军不必多礼!陛下听闻将军在阳和大败后金,龙颜大悦,特意命本官前来宣读圣旨,以示嘉奖。”说罢,他示意身后的禁军士兵展开仪仗,高声说道:“王巢将军,登莱文武官员,接旨!”
王巢与众人连忙跪倒在地,齐声说道:“臣等恭迎圣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忠展开手中的黄绸圣旨,以洪亮的声音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登莱总兵王巢,勇武过人,忠君爱国。昔年督师勤王,于阳和之地大破后金镶蓝旗,斩首三千余级,解大同之围,保全北疆百姓,功勋卓着,朝野称颂。朕念其忠勇,特擢升王巢为正二品山东都指挥使,掌山东全境卫所兵马,仍兼登莱总兵之职,准予便宜行事,整肃山东军纪,操练兵马,以备后金国寇。
另,山东乃京畿屏障,粮产丰饶,自今日起,登莱军每季度需向朝廷上缴军饷二十万两,以充国库,支援九边防务。望王巢不负朕望,尽心履职,早日平定后金,复我大明河山,钦此!崇祯七年十二月初五。”
圣旨宣读完毕,王巢心中掀起一阵波澜——晋升正二品都指挥使,掌山东兵权,固然是天大的恩典,但“每季度上缴二十万两军饷”的要求,却像一盆冷水浇在头上。他暗自思忖:“登莱军刚经历阳和之战,虽缴获不少战利品,但后续整顿山东卫所、扩充军工坊都需大量资金,崇祯这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算盘打得真精!”
心中虽有不满,王巢却并未表露分毫。他双手接过圣旨,高举过头顶,恭敬地说道:“臣王巢,谢主隆恩!臣定当尽心竭力,整顿山东卫所,操练兵马,守护大明北疆,不负陛下厚望!”
李忠见王巢接旨,脸上露出笑容,上前说道:“王将军不必多礼,快请起身。陛下对将军寄予厚望,此次特意准许将军便宜行事,足见陛下对将军的信任。”
王巢起身,将圣旨交给身旁的亲兵收好,随后对李忠说道:“李千户一路舟车劳顿,末将已在营中备下薄宴,还请千户入营歇息。”
“将军客气了!”李忠点头应道,与王巢并肩走进中军大营。
中军大帐内,李忠落座后,接过亲兵递来的热茶,说道:“王将军,此次晋升,朝中不少大臣都为将军说话,尤其是徐光启大人,多次在陛下面前称赞将军的才能,说将军是大明难得的将才。”
王巢闻言,心中一动,说道:“徐大人的恩情,末将铭记在心。日后若有机会,定当报答徐大人的提携之恩。”
李忠又说道:“不过,将军也需留意。温体仁大人虽未公开反对将军晋升,但私下里对将军掌山东兵权颇有微词,还向陛下进言,让将军每季度上缴军饷,美其名曰‘支援九边’,实则是想借此掣肘将军。”
王巢心中早已明了,却故作不知地说道:“多谢李千户提醒。末将身为大明将领,为朝廷分忧是分内之事,上缴军饷也是应当的。只是山东卫所积弊已久,整顿起来需耗费不少资金,后续若有难处,还需李千户在陛下面前多美言几句。”
李忠笑道:“将军放心,本官在京城听闻将军深得登莱百姓爱戴,阳和之战又立下大功,只要将军能整顿好山东卫所,提升战力,陛下定然不会亏待将军。”
随后,王巢与李忠又闲聊了片刻,话题多围绕京城动向与山东防务展开。李忠透露,崇祯皇帝近期对后金的侵扰极为担忧,多次召集内阁大臣商议对策,却始终未能拿出有效的方案,因此才对王巢寄予厚望,希望王巢能率领登莱军,成为大明北疆的屏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