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十一月十四,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蓬莱城外的官道上已挤满了人群。登莱各州县的百姓扶老携幼,自发聚集在这里,手中挥舞着五彩斑斓的花灯与绣着“保家卫国”“国泰民安”的锦旗,口中不时传出焦急的询问:“王将军的队伍到哪儿了?”“怎么还没看见登莱军的旗帜啊?”
人群最前方,蓬莱知县孙启、登莱卫总兵陈奇瑜、军工坊总匠头赵老铁,以及登莱军麾下未随征的将领们,身着正装,神情肃穆地等候着。孙启手中握着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欢迎辞,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自阳和大捷的消息传回登莱,百姓们便日日盼着王巢率军归来,如今这一天终于到了。
“来了!来了!”人群中突然响起一声惊呼。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远方的地平线上,一面绣着“王”字的黑色帅旗正缓缓升起,帅旗后方,是绵延数里的军队阵列,甲胄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整齐的脚步声透过薄雾传来,沉闷而有力,仿佛大地都在随之震动。
“是登莱军!是王将军回来了!”百姓们瞬间沸腾起来,欢呼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手中的花灯与锦旗挥舞得更加热烈。孙启与陈奇瑜等人连忙整理衣冠,快步向前迎去。
片刻后,登莱军的队伍已清晰可见。李虎率领的骑兵部队走在最前方,战马踏着整齐的步伐,骑兵们身姿挺拔,目光锐利;中间是周锐率领的火枪兵与炮队,火枪斜背在肩上,火炮被战马拖拽着,炮口泛着金属的寒光;曹文诏率领的步兵部队紧随其后,士兵们肩扛长枪,队列严整,虽经长途跋涉,却不见丝毫疲惫;王巢身着银甲,骑着一匹通体雪白的战马,走在队伍中央,面容虽带着几分风尘,眼神却依旧坚定明亮。
“王将军!”陈奇瑜率先上前,对着王巢躬身行礼,语气激动地说道,“属下代表登莱卫全体将士,恭迎将军凯旋!”
“陈总兵辛苦了。”王巢翻身下马,扶起陈奇瑜,目光扫过周围的百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对着孙启与赵老铁等人拱手说道:“孙知县、赵匠头,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将军客气了!”孙启连忙说道,“将军在北疆奋勇杀敌,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我等在登莱做好后勤,是分内之事。今日登莱百姓自发前来迎接将军,足见将军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说话间,百姓们已簇拥着围了上来。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王巢面前,跪倒在地,对着王巢连连磕头:“王将军!您可回来了!您在阳和杀退鞑子,保住了大同,也保住了我们大明的北疆,您是我们登莱百姓的大恩人啊!”
王巢连忙上前扶起老者,温声说道:“老人家快请起!保家卫国是我等军人的职责,我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不敢当‘恩人’二字。”
“将军太谦虚了!”老者激动地说道,“以前鞑子屡次南下,我们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是您率领登莱军,一次次打退鞑子,让我们能过上安稳日子。您就是我们百姓心中的守护神啊!”
老者的话音刚落,周围的百姓纷纷跪倒在地,高声喊道:“王大人威武!”“保家卫国好将军!”“愿将军福寿安康,永镇登莱!”
声音整齐而响亮,回荡在蓬莱城外的天空中,久久不散。王巢看着眼前跪倒的百姓,心中既感动又沉重——百姓们的期望如此之高,他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他对着百姓们深施一礼,高声说道:“诸位乡亲父老,快请起身!王巢能有今日的功绩,离不开登莱军将士的奋勇杀敌,更离不开诸位百姓的支持。日后,我定当继续操练兵马,守护登莱,守护大明,不让鞑子再踏入我们的土地一步!”
百姓们闻言,纷纷起身,眼中满是感激与敬佩。不少百姓还主动走上前,将手中的花灯与锦旗递到王巢与士兵们手中。一名妇人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走到一名士兵面前,将一个绣着平安符的香囊塞到士兵手中,说道:“士兵兄弟,这是我亲手绣的平安符,你带着它,日后打仗一定能平平安安的。”
士兵接过香囊,眼眶微微泛红,躬身说道:“多谢大娘!我定不负您的期望,好好打仗,守护百姓!”
王巢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转头对陈奇瑜说道:“陈总兵,安排士兵们有序进城,切记不可扰民。另外,让军工坊的工匠们先将新造的火炮运到军营,明日我再去检阅。”
“属下明白!”陈奇瑜躬身领命,立刻安排士兵们整理队列,准备进城。
在百姓们的簇拥下,登莱军的队伍缓缓向蓬莱城进发。街道两旁,百姓们早已摆好了茶水与干粮,有的百姓还自发地在街道两侧点燃了鞭炮,空气中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孩子们穿梭在人群中,手中挥舞着小旗帜,高声喊着“王将军威武”,脸上满是天真烂漫的笑容。
王巢骑着马,走在队伍中央,不时对着两侧的百姓拱手致意。他看到一名卖糖画的小贩,正将刚做好的糖画递到一名士兵手中,士兵想要付钱,小贩却摆着手说道:“士兵兄弟,这糖画不要钱!你们为我们打仗,辛苦了,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