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十一月初一,大同城外的校场上,寒风卷着细雪,在黄土地上织出一片朦胧的白。登莱军的士兵们身着整齐的铠甲,手持长枪与火枪,列成严整的方阵,等待着出发的命令。校场边缘,负责接管大同防务的宣府总兵杨国柱正与王巢交接防务文书,两人身后,分别站着各自麾下的核心将领。
“王将军,大同城防工事已加固完毕,城墙上新增箭楼十二座,护城河深挖至两丈,城内粮草充足,民心稳定,接下来的防务,杨某定不负所托!”杨国柱双手递过交接文书,语气中满是敬佩。他亲眼见证了王巢在大同的所作所为——从击败后金、解大同之围,到安抚百姓、修缮城防,每一件事都做得滴水不漏,让他由衷地佩服。
王巢接过文书,仔细翻阅一遍,确认无误后,郑重地收入怀中,说道:“杨总兵乃北疆宿将,有你镇守大同,我放心。只是后金虽暂退,仍可能卷土重来,你需多加防备,尤其是黑风口与阳和堡两处要地,需派重兵驻守,切不可掉以轻心。”
“杨某谨记王将军教诲!”杨国柱躬身应道。
一旁的大同知府周正走上前,手中捧着一个锦盒,递到王巢面前,说道:“王将军,这是大同百姓自发筹集的薄礼,里面是五十匹上好的棉布与十斤大同特产的黄芪,虽不值钱,却代表着百姓们的心意,还请将军收下。”
王巢打开锦盒,看着里面叠得整齐的棉布与包装完好的黄芪,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抬头看向校场外围观的百姓——数百名百姓手持灯笼,冒着寒风站在那里,眼中满是不舍。王巢将锦盒交给亲兵,对着百姓们拱手说道:“多谢大同百姓的厚爱!王巢此去登莱,定会继续操练兵马,若后金再来侵犯,我必率军回援,与大家一同守护大同!”
百姓们闻言,纷纷高声应和,不少人眼中泛起了泪光。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上前,颤巍巍地递给王巢一个布包,说道:“将军,这是老身亲手做的馒头,路上给士兵们垫垫肚子。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早日打跑鞑子!”
王巢接过布包,入手温热,他躬身说道:“多谢老人家!王巢定不负大家的期望!”
交接仪式完毕,王巢翻身上马,抽出腰间佩刀,高声喊道:“登莱军将士听令!大同防务已交接完毕,即刻启程,返回登莱!”
“遵命!”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响彻云霄。在百姓们的目送下,登莱军的队伍缓缓出发,朝着登莱的方向前进。队伍最前方,是李虎率领的骑兵部队,负责开路与侦查;中间是周锐率领的火枪兵与炮队,火炮被战马拖拽着,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后方是曹文诏率领的步兵部队,负责断后与保护随军物资。
出发前,王巢已下了严令:沿途不得劫掠百姓、不得强占民房、不得索要百姓财物,违者按军法处置。为确保命令落实,他还特意安排了十名军纪官,分散在队伍各处,监督士兵们的行为。
队伍行至大同城外的第一个村庄——李家村时,已是正午时分。王巢下令全军原地休息,埋锅造饭。士兵们纷纷卸下装备,开始搭建灶台,取水做饭,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一名士兵擅自进入村庄。
村庄里的百姓听到动静,纷纷走出家门,看到登莱军士兵们在村外整齐地休息,没有丝毫扰民的举动,不由得放下心来。几名胆大的村民还主动提着水桶,来到队伍旁,帮士兵们打水。
“士兵兄弟,你们辛苦了!喝口水吧!”一名中年村民提着水桶,递到一名士兵面前。
士兵连忙起身,双手接过水桶,恭敬地说道:“多谢大叔!我们有军令,不能拿百姓的东西,这水我们按价付钱给您。”
中年村民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兄弟客气了!你们帮我们打跑了鞑子,守护了大同,这点水算什么?不要钱!”
就在这时,两名负责打水的士兵趁众人不注意,偷偷溜到村民的鸡窝旁,拿走了窝里的六个鸡蛋,揣进了怀里。他们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却没想到被正在巡查的军纪官张勇看了个正着。
张勇立刻上前,大喝一声:“你们两个,住手!”
两名士兵吓了一跳,转身看到张勇,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们连忙将鸡蛋从怀里掏出来,想要藏起来,却被张勇一把抓住手腕。
“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偷拿百姓的鸡蛋,你们可知军法?”张勇语气冰冷,将两人带到王巢面前。
此时,王巢正在与村中的老者交谈,询问村庄的恢复情况。听到动静,他转过身,看到被张勇押着的两名士兵,以及他们手中的鸡蛋,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你们两个,可知罪?”王巢的声音透过寒风,传到两名士兵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两名士兵“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道:“将军饶命!我们一时糊涂,才偷拿了百姓的鸡蛋,求将军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