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九月三十日凌晨,天还未亮,大同城外的薄雾尚未散去,十余名身着黑色劲装的斥候已悄然出了登莱援军的营寨。他们腰佩短刀,背负弓箭,马蹄上裹着厚厚的麻布,在湿漉漉的官道上行走时,只发出极轻的声响——这是王巢特意挑选的精锐斥候,要潜入后金营地外围,探查对方的粮草囤积地与兵力部署,为次日的袭扰战做准备。
王巢站在营寨的了望塔上,望着斥候们消失在薄雾中的身影,眉头微蹙。昨夜与曹文诏商议后,他心中清楚,单纯袭扰后金营寨只能暂时缓解围城压力,若想彻底打破封锁,必须找到后金的“七寸”——粮草。后金五万大军围城半月,每日消耗的粮草数额巨大,只要能截断其粮道,敌军不攻自破。
“大人,风有些凉,您要不要披件披风?”亲兵捧着一件玄色披风,轻声说道。王巢摇摇头,目光仍停留在远方:“再等等,斥候们应该快有消息了。”
辰时过半,薄雾渐渐散去,秋日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大同城外的平原上。就在王巢心中渐生焦虑时,远处忽然出现了几道熟悉的身影——正是前去侦查的斥候,他们正策马疾驰,脸上带着几分兴奋与急切。
“大人!有重大发现!”为首的斥候翻身下马,快步跑到了望塔下,躬身禀报道,“我们绕到后金营地西北方向三十里的阳和卫,发现那里囤积着大量粮草,周围有五千后金兵驻守,还搭建了三座望楼,日夜巡查!”
“阳和卫?”王巢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立刻让人取来舆图。展开舆图后,他手指落在阳和卫的位置——那里位于大同与宣府之间,是一处废弃的卫所,四周有低矮的土墙环绕,易守难攻,且距离后金主营仅有二十里,若粮道遇袭,后金主力片刻便能回援。
“驻守的五千后金兵是什么兵种?可有火炮?”王巢追问。
“回大人,驻守的多是步兵,只有少量骑兵,大约五百人,负责巡逻粮道;火炮未发现,只有几架投石机,架在望楼附近。”斥候连忙回答,“另外,我们还发现,后金每日辰时会从阳和卫向主营运送粮草,由两百骑兵护送,路线固定,走的是阳和卫到主营的官道。”
王巢手指在舆图上轻轻敲击,思绪飞速运转:阳和卫守军虽有五千,但多是步兵,战力远不如后金骑兵;且其位置孤立,与主营之间有一片狭长的山谷——黑风口,正是设伏的绝佳地点。若先派精锐袭扰阳和卫的粮囤,吸引后金主力回援,再在黑风口设伏,定能给予敌军重创。
“传我命令,即刻召集李虎、周锐、赵老栓等人到中军大帐议事!”王巢果断下令。亲兵领命后,立刻转身去传达命令。不多时,李虎、周锐等人便陆续赶到,中军大帐内,将领们围着舆图,神色专注。
王巢指着阳和卫的位置,沉声说道:“方才斥候回报,后金粮草囤积在阳和卫,由五千步兵与五百骑兵驻守。我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派精锐突袭阳和卫,烧毁粮草;第二步,在阳和卫通往后金主营的黑风口设伏,打击回援的敌军。诸位可有异议?”
“大人妙计!”李虎率先开口,眼中满是赞同,“后金主力若得知粮道遇袭,必定会全力回援,黑风口地势狭长,正好适合我军火枪兵列阵,用三段射战术伏击!”
周锐也点头附和:“黑风口两侧山坡陡峭,骑兵无法展开,只要我们提前在山坡上布置火炮,待敌军进入谷中,火炮与火枪齐发,定能将其困住!”
王巢点点头,目光扫过帐内将领,开始详细部署战术:“李虎,你率领两千骑兵,分为两队——第一队一千人,随我突袭阳和卫,目标是烧毁粮草,制造混乱;第二队一千人,由你亲自率领,提前赶到黑风口左侧山坡,隐蔽待命,待后金回援部队进入谷中,从左侧发起冲击,截断其退路。”
“属下遵命!”李虎抱拳领命,眼中闪过一丝战意。
“周锐,你率领四千火枪兵,携带二十门小型火炮,提前进驻黑风口右侧山坡。火炮架在山坡制高点,火枪兵分为三列,埋伏在火炮下方的草丛中。待后金回援部队进入谷中,先由火炮轰击,再用三段射战术压制敌军,不可让其冲出山谷。”王巢继续下令。
周锐躬身应道:“请大人放心,属下定能守住右侧山坡,不让一名敌军逃脱!”
“赵老栓,你带领五十名工匠,随周锐前往黑风口,在山坡上挖掘掩体,加固火炮阵地,同时准备一些火油与柴薪,若敌军试图突围,可用火攻阻挡。”王巢看向负责工匠队伍的赵老栓。
赵老栓连忙点头:“属下即刻便去准备,保证午时前完成掩体挖掘!”
“另外,曹总兵那边,我会派人通报,让他明日辰时派兵袭扰后金主营,吸引其注意力,为我们突袭阳和卫创造机会。”王巢补充道,“此次作战,关键在于‘快’与‘奇’——突袭阳和卫要快,烧毁粮草后立刻撤离,不可恋战;设伏黑风口要奇,务必出其不意,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