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九月十三日清晨,登莱府衙的议事厅内,烛火尚未熄灭,案上的北疆舆图旁已堆起了几叠文书——那是昨夜李虎、郑海、沈文等人熬夜整理的作战方案、海防部署与粮草清单。王巢坐在案前,手指反复摩挲着舆图上大同的位置,眼中已没了昨日的犹豫,多了几分决断。
辰时刚到,厅外便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李虎、郑海、沈文等人准时抵达,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几分期待与凝重——他们知道,今日必将确定最终的出兵方案,而这个决定,将关乎登莱未来的走向。
“诸位,昨日的文书我已看过。”王巢抬头,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有力,“经过一夜斟酌,我已确定,此次勤王,登莱出兵两万。”
话音落下,李虎眼中瞬间闪过喜色,刚要开口,却见王巢抬手示意,继续说道:“这两万兵力,由陆军一万五千、水师五千组成。陆军中,需包含一万火枪兵、两千炮兵、三千骑兵;水师五千,皆为熟练操控火器的水兵,可协助陆军防守或攻坚。”
“一万火枪兵?”郑海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登莱陆军五万,火枪兵总计三万,抽调一万,既保留了核心战力,也能让援军拥有足够的火力优势。他看向王巢,躬身道:“大人思虑周全,一万火枪兵配上两千炮兵,足以在战场上压制后金骑兵。水师五千水兵,也可携带小型火炮随行,增强援军的攻坚能力。”
李虎更是激动得上前一步,握拳躬身:“大人!末将愿率领这两万援军前往大同!定不负大人所托,击退后金,守住大同!”他昨夜细化作战方案时,便觉得两万兵力虽不算多,但凭借登莱的火器优势,足以与后金一战——如今王巢确定出兵两万,且配备了一万火枪兵,他对取胜更有信心。
王巢点点头,目光落在李虎身上:“好!便任命你为援军先锋,总领两万援军。你需记住,此次前往大同,首要任务是支援守军,而非与后金死战——若战局不利,需以保存实力为首要原则,切不可因一时意气,折损登莱的精锐。”
“末将明白!”李虎郑重应道,“定不会让登莱的将士白白牺牲!”
“不过,对外需宣称‘战兵五千,民团一万五千’。”王巢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审慎,“朝廷对登莱的兵力本就有所忌惮,若直接宣称出兵两万精锐,恐遭崇祯陛下猜忌,日后难免会有掣肘。称‘战兵五千,民团一万五千’,既符合朝廷对登莱的预期,也能为我们保留回旋余地。”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沈文补充道:“大人考虑得极是。属下会立刻拟定文书,对外宣称登莱抽调五千战兵、招募一万五千民团前往勤王,同时将粮草、物资的运输也伪装成‘民团补给’,避免引起朝廷的过多关注。”
王巢满意地点头,随即看向众人,下达具体指令:“今日起,三日内完成援军集结。具体分工如下:
李虎,你负责从陆军中筛选精锐——火枪兵需能熟练操控改良火铳,命中率不低于七成;炮兵需能快速架设火炮,掌握不同射程的瞄准技巧;骑兵需擅长马术,能在奔驰中射箭或开枪。筛选完毕后,立刻在登莱城外的校场集结,进行三日的临战训练,确保将士们熟悉协同作战。
郑海,你负责从水师中抽调五千水兵,优先选择曾参与过海战、熟悉火器使用的士兵。同时,需从水师战船中调拨二十门小型火炮,交由水兵携带随行——这些火炮需拆卸后装车运输,抵达大同后再重新组装。另外,海防部署需进一步加强,渤海舰队、黄海舰队需每日巡逻,南洋分舰队也需缩短巡航周期,确保贸易航线安全。
沈文,你负责筹备粮草、物资——除了此前确定的一万五千石粮草,还需准备足够的火药、铅弹(火枪兵每人配备两百发铅弹)、火炮炮弹(每门火炮配备五十发炮弹),以及药品、帐篷等物资。同时,需组织三百辆马车,由民夫负责运输,确保粮草、物资能与援军同步出发。
赵老栓,你负责组织工匠随行——挑选五十名熟练的铁匠和木匠,携带工具随援军出发,负责维修火器、火炮,以及搭建防御工事。另外,船坞需加快战船的维护进度,确保水师战船随时能投入战斗。”
“属下遵命!”众人齐声应诺,眼中都透着几分紧迫感——三日内完成精锐筛选、兵力集结与物资筹备,时间极为紧张,需立刻行动。
散会后,众人各司其职,登莱城内瞬间陷入了紧张的忙碌之中。
李虎率先赶回陆军军营,立刻召集各营将领,下达筛选精锐的命令。陆军军营内,很快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枪声与火炮轰鸣声——火枪兵们在靶场进行射击考核,每十人一组,对着百米外的靶子射击,命中率超过七成者方可入选;炮兵们则在空地上架设火炮,对着远处的土坡射击,需在一刻钟内完成架设、瞄准、发射,且炮弹需落在指定区域内;骑兵们则在校场上奔驰,有的在马背上射击火铳,有的则挥舞着马刀,展示着精湛的马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