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六月,登莱的蝉鸣已渐起,总学堂的庭院里却弥漫着既庄重又喜悦的气氛。首批两百名学堂学员身着统一的青色布衣,整齐地站在院中,手中捧着由周远亲自书写的结业证书——他们是登莱普及教育后第一批毕业的学员,也是登莱未来发展的“新鲜血液”。
王巢站在高台上,看着眼前这些眼神明亮、充满朝气的少年,心中满是感慨。一年前,他们中还有不少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如今却已能读写公文、核算账目,甚至能辅助官员处理日常事务。“你们是登莱的希望,”王巢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从今日起,你们将奔赴不同的岗位,有的去官府协助处理文书,有的去军工坊记录技术,有的去各州县分学堂担任助教。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记住:学以致用,为民效力!”
学员们齐声应诺,声震庭院。随着王巢一声令下,学员们按照事先分配的岗位,陆续奔赴各自的工作地点。
莱阳县衙的文书房里,刚毕业的学员陈墨正坐在案前,认真地抄写着一份公文。他的字迹工整,速度也快,不到半个时辰,就抄完了原本需要老文书一个时辰才能抄完的内容。负责文书房的王主簿走过来,拿起陈墨抄好的公文,满意地点了点头:“陈墨,你这字写得好,速度又快,比那些老文书还靠谱。以后县衙的公文抄写、账目核对,就多交给你了。”
陈墨站起身,恭敬地说道:“多谢主簿信任!属下一定认真做事,不辜负您的期望。”
在此之前,莱阳县衙的文书大多是识字但不精通算术的老吏,不仅抄写公文速度慢,核对账目时还常常出错。陈墨等学员的加入,不仅解决了文书短缺的问题,还凭借熟练的算术能力,帮县衙理清了积压已久的账目,让县衙的办公效率提高了不少。
与陈墨不同,学员李水生则被分配到了海阳县的军工坊分坊,负责记录武器的生产流程与技术参数。刚到军工坊时,李水生还有些紧张——他虽然在学堂里学过算术和简单的机械知识,但从未接触过武器生产。
军工坊的总工匠张师傅看出了他的紧张,笑着说道:“别担心,我带你熟悉几天,你就会了。咱们生产燧发枪,每一步都要记录清楚,比如枪管的长度、口径,火药的用量,这些数据都不能错,以后再生产的时候,才能保证质量一致。”
李水生认真地听着,手里拿着纸笔,跟着张师傅走遍了军工坊的每个角落。他不仅记录下张师傅所说的每一个技术参数,还主动询问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枪管要锻造三次”“火药的用量如何根据枪管口径调整”。张师傅见他好学,也毫无保留地一一解答。
不到半个月,李水生就熟练掌握了武器生产的记录工作。他不仅能准确记录技术参数,还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比如,他发现生产枪管时,第三次锻造的温度如果比前两次高十度,枪管会更坚固。张师傅按照他的建议尝试后,果然效果显着,还特意在军工坊的例会上表扬了他:“李水生虽然年轻,但脑子灵活,还能从记录的数据里发现问题,咱们这些老工匠都要向他学习!”
李水生听后,心中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自己在学堂里学到的知识,终于在实际工作中派上了用场,也终于能为登莱的武器生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学堂学员不同,讲武堂的首批三百名学员则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他们将直接补充到军队,担任基层军官,负责带兵训练与防守任务。
登州卫的军营里,李定国与刘文秀身着崭新的甲胄,手持令牌,正站在百名士兵面前。他们两人在讲武堂的实战演练中表现突出,毕业后被直接任命为百户,各自统领一百名士兵。
“从今日起,我与刘百户将带领大家训练,”李定国的声音沉稳有力,“咱们的训练内容包括队列、刀法、枪法,还有战术配合。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在战场上打胜仗,才能守护登莱的百姓!”
士兵们大多是刚招募来的流民,以前从未接受过正规训练,刚开始训练时,队列混乱,动作也不标准。李定国与刘文秀没有丝毫急躁,而是耐心地指导他们——李定国负责教枪法与战术配合,刘文秀负责教刀法与队列,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训练队列时,刘文秀亲自示范,教士兵们如何站立、如何转身、如何齐步走。有士兵动作不标准,他就手把手地纠正,直到士兵学会为止。“队列是军队的根基,”刘文秀对士兵们说,“只有队列整齐,行动一致,才能在战场上做到令行禁止,才能打胜仗。”
训练枪法时,李定国则教士兵们如何瞄准、如何出枪、如何在战斗中保护自己。他还结合在讲武堂学到的战术,教士兵们如何组成枪阵,如何应对敌人的冲锋。“在战场上,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战术,”李定国说,“只有懂得配合,懂得利用战术,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