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正月,登莱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登州卫校场的寒风却比往日多了几分肃杀。讲武堂的一千名学员身着统一的灰色训练甲胄,手持木质演练兵器,整齐地列成十队,目光灼灼地盯着高台之上的王巢与赵烈。今日,是讲武堂扩招以来首次组织实战演练,模拟的正是登莱沿海最常遭遇的“倭寇袭城”场景——这不仅是对学员们半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他们能否走向战场、守护百姓的首次考验。
“此次演练,咱们模拟倭寇三千人,分三路袭扰登州卫城郊:一路攻东门粮仓,一路袭西门炮台,一路佯攻南门牵制兵力。”赵烈手持令旗,声音洪亮地传遍校场,“你们一千人分为三队,一队守粮仓,一队护炮台,一队守南门并负责机动支援;另有五十人组成后勤队,负责运送粮草、弹药与‘伤员’救治。记住,演练不是儿戏,要拿出真刀真枪的劲头,若哪个队丢了阵地、误了支援,回去后加练一个月!”
学员们齐声应和,声震雪地。李定国与刘文秀被分在机动支援队,李定国还被任命为小队长,带领五十人负责支援最危急的阵地。他握着手中的木质长枪,指节微微发白——这半年来,他在炮兵指挥与后勤管理课上次次名列前茅,沙盘演练也多次带领小队获胜,但真刀真枪的“实战”,还是头一次。
“别紧张,咱们平时练的战术,足够应对了。”刘文秀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实在不行,咱们还有你那‘诱敌深入’的法子,保管让‘倭寇’吃不了兜着走。”
李定国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他转头看向自己小队的学员,沉声道:“一会儿听我号令,咱们先去南门外围隐蔽,等‘倭寇’主攻方向明确后,再快速支援。记住,保持阵型,听指挥,不许擅自行动!”
学员们齐声应诺,眼中没有丝毫怯意。
辰时三刻,演练正式开始。随着赵烈手中令旗落下,扮演“倭寇”的五百名民团士兵,身着黑衣,手持木质刀枪,从校场东侧的树林中冲出,分三路向“登州卫”的三个城门杀来。一时间,“杀声”震天,锣鼓声、号角声交织在一起,仿佛真的置身于战场之上。
负责守南门的学员队立刻列阵迎敌,长枪兵在前,刀盾兵在后,弓箭兵在城墙上(用木质箭模拟)射击。“倭寇”攻势凶猛,几次冲到阵前,都被学员们奋力打退。但没过多久,负责攻东门粮仓的“倭寇”突然加强攻势,粮仓方向的号角声变得急促起来——守粮仓的学员队兵力不足,已渐渐不支。
“支援东门!”李定国听到号角声,立刻下令。他带领小队沿着雪地中的隐蔽小路,快速向东门奔去。刚跑到离粮仓还有半里地的一片土坡旁,他突然抬手示意队伍停下:“前面是开阔地,‘倭寇’肯定有伏兵,咱们不能硬冲。”
他蹲下身,看着雪地上的脚印,又望了望土坡两侧的树林,眼中闪过一丝灵光:“你们二十人,从左侧树林绕到‘倭寇’后方,到时听我号令,吹响号角,制造援军已到的假象;剩下的三十人,跟我在土坡上埋伏,等‘倭寇’分兵去应对后方时,咱们再从正面突袭!”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二十人悄悄钻进左侧树林,剩下的三十人则跟着李定国,在土坡上埋伏好,手中的长枪对准了开阔地。
没过多久,开阔地上的“倭寇”果然听到了后方传来的号角声,以为是援军到了,立刻分出一半人手,向后跑去。李定国抓住机会,大喝一声:“杀!”
三十名学员从土坡上一跃而下,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剩下的“倭寇”。“倭寇”猝不及防,阵形大乱。李定国手持长枪,率先冲入敌阵,一枪“挑”倒一名“倭寇”,又快速转身,挡住了另一名“倭寇”的“刀”。他动作敏捷,招式精准,完全不像一个刚从讲武堂出来的学员,反倒像个久经沙场的老兵。
埋伏在后方的二十名学员也立刻杀了回来,与正面的学员前后夹击。“倭寇”腹背受敌,很快便溃不成军,纷纷扔下“武器”,举手“投降”。
就在这时,西门炮台方向又传来急促的号角声——攻西门的“倭寇”趁机动员,已快要冲到炮台之下。李定国不敢耽搁,立刻集合队伍,又向西门奔去。
等他们赶到西门时,守炮台的学员队已被逼到炮台之下,“倭寇”正踩着同伴的“尸体”,试图爬上炮台。李定国立刻下令:“弓箭兵(模拟)射击‘倭寇’的攀爬者,刀盾兵掩护,长枪兵从侧面突袭!”
学员们分工明确,立刻展开行动。弓箭兵(用木质箭)向攀爬的“倭寇”射去,刀盾兵挡住“倭寇”的正面攻势,长枪兵则从侧面绕到“倭寇”身后,发起突袭。“倭寇”没想到援军来得这么快,又一次陷入混乱。刘文秀手持长刀,冲在最前面,一刀“劈”倒一名“倭寇”小头目,大喊道:“投降不杀!”
“倭寇”见状,纷纷“投降”。至此,三路“倭寇”全部被击退,粮仓与炮台完好无损,守南门的学员队也只是“轻伤”数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