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四月初,蓬莱府衙的议事厅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面,映出斑驳的光影。二十余张梨花木桌椅整齐排列,登莱各部门的主事——粮库的陈默、军工坊的陈铁、水利的周明、民团的李虎等人悉数到场,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本厚厚的账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庄重又带着期待的氛围。这是王巢自推行新政以来,首次召开全面的新政总结会,旨在梳理过往成效,规划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王巢身着青色常服,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有力:“自去年九月推行减赋、分地、修缮水利,到今年三月军工坊扩产、军队装备升级,新政已推行近七个月。今日召大家来,一是总结过往的成效,看看咱们的努力换来了什么;二是明确下一步的方向,让登莱的发展能更稳、更快。先从流民安置和粮食生产说起,陈默,你先汇报。”
陈默闻言,立刻起身,双手捧着粮库的账簿,走到厅中。他翻开账簿,清了清嗓子,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振奋:“回公子,截至今年三月底,登莱境内的流民数量已从去年九月的三万两千人,减少至六千四百人,减少幅度达80%!其中两万一千人通过‘分地令’获得了耕地,平均每户分到十亩地,目前已全部完成春耕播种;另有四千六百人参与了水利修缮、军工坊生产或民团训练,实现了稳定就业,再也不用四处乞讨。”
他顿了顿,翻到粮食产量的记录页,继续说道:“减赋政策和水利修缮的成效也已初步显现。去年登莱的粮食总产量为十七万石,而今年春耕时,因河渠疏通、水闸启用,可灌溉农田从去年的三十万亩增加到五十万亩,再加上改良麦种的推广,预计今年夏季的粮食产量能达到三十四万石,较去年同期翻倍!目前粮库的储粮已达六十万五千石,足够支撑军队半年、百姓三个月的消耗,彻底摆脱了去年粮荒的困境。”
“好!”王巢忍不住点头称赞,“流民减少、粮食增产,这是登莱稳定的根基。百姓有地种、有饭吃,才会安心留在登莱,咱们的新政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接下来轮到陈铁汇报军工坊的情况。他站起身,将军工坊的生产报表递到王巢面前,语气中满是自豪:“公子,军工坊目前已形成稳定的产能——燧发枪月产量五百支,本月底将提升至六百支;火炮月产量五门,下月可增至六门;弹药车间每日产黑火药一千斤、铅弹一万枚,完全能满足军队训练和作战需求。截至目前,陆军五个步兵营已全部完成装备升级,每个营配备二十支燧发枪、两门火炮,火枪队和炮兵队的训练也已达标,战斗力较去年提升了至少三倍。”
他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军工坊的工匠队伍已从最初的八十人扩充到三百二十人,其中六十人是从流民中选拔培养的,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燧发枪组装或弹药生产。咱们还摸索出了一套‘师徒制’的培养模式,预计年底前工匠数量能再增加两百人,为后续的产能提升打下基础。”
周明随后汇报了水利设施的维护情况,李虎则介绍了民团扩编后的训练成果——民团人数从去年的一千人增加到三千人,其中一千人已改编为正规陆军,装备了燧发枪和火炮,具备了独立抵御小规模袭扰的能力。每个人的汇报都数据详实,成效显着,议事厅内的气氛也愈发热烈,原本略带紧张的空气,渐渐被振奋和信心取代。
王巢认真听着每一个人的汇报,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待所有人汇报完毕,他站起身,走到厅中,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七个月前,登莱还是一片破败景象——流民遍地、粮库空虚、武器落后,连一场大雨都能冲垮河堤。而现在,流民有了归宿、粮食有了保障、军队有了利器,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登莱百姓信任咱们的证明。”
他话锋一转,神情变得更加坚定:“但这还不够。目前咱们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军工,民生产业链还不完善——百姓穿衣要靠从外地购买布匹,出海捕鱼的渔船大多破旧不堪,这些都制约着登莱的长远发展。所以,下一步的重点,是发展纺织业和造船业,完善民生产业链。”
此言一出,厅内众人顿时眼前一亮,纷纷露出好奇的神色。王巢继续解释道:“纺织业方面,咱们要在蓬莱城外新建一座纺织作坊,从江南引进纺纱机和织布机,招募流民中的妇女学习纺织技术,既能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又能让妇女也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造船业方面,要在登州港附近设立造船厂,修复旧船、建造新船,一方面满足沿海百姓的捕鱼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海防建设做准备——登莱靠海,有一支强大的船队,才能更好地守护咱们的海域。”
陈默立刻问道:“公子,发展纺织和造船需要不少资金和工匠,咱们目前的储备是否足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