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三月初,登莱军工坊的扩建工程已近尾声。原本只够容纳百余名工匠的锻造区,如今向西侧拓展出一片新区域,十座崭新的红砖厂房整齐排列,烟囱里冒出的青烟与东侧锻造区的火焰交相辉映,远远望去,整个军工坊比往日扩大了近一倍。这片新区域,正是王巢专门下令增设的弹药车间,负责批量生产黑火药与铅弹,为即将大规模列装的燧发枪和火炮提供充足弹药。
陈铁正带着几名工匠头目,在弹药车间的第一座厂房里检查设备。厂房内,二十台捣碎硝石、硫磺、木炭的石碾机整齐摆放,地面铺着防滑的青石板,墙角处还挖了专门的通风口,避免火药粉末积聚引发危险。一名工匠正将按比例混合好的硝石、硫磺、木炭倒入石碾机,随着石碾转动,细密的黑色火药粉末从出料口缓缓流出,散发出淡淡的硫磺味。
“陈总管,按您的要求,咱们的黑火药配方已经调整好了——硝石占七成五,硫磺占一成,木炭占一成五,比之前的配方威力提升了近两成,而且稳定性也更好,不会轻易受潮。”负责火药生产的刘工匠,手里拿着一张配方单,躬身向陈铁汇报,“现在每台石碾机每天能生产五十斤黑火药,二十台机器满负荷运转,一天就能产一千斤,足够供应五百支燧发枪和五门火炮的日常训练使用。”
陈铁点点头,走到另一台压制铅弹的机器旁。这台机器是王巢从系统兑换图纸后,让工匠们仿制的——将熔化的铅液倒入模具,按下杠杆,就能一次性压出十枚圆润的铅弹,比工匠们手工浇筑效率提升了十倍不止。此刻,两名工匠正配合着操作机器,铅液在模具中冷却成型,取出的铅弹表面光滑,大小均匀,直径恰好与燧发枪的枪管口径匹配。
“铅弹的生产速度怎么样?”陈铁拿起一枚铅弹,放在手中掂量了一下,分量十足,没有任何气孔。
“回总管,这台压弹机每天能生产两千枚铅弹,咱们车间有五台这样的机器,一天就是一万枚,足够装备两个步兵营的燧发枪。”负责铅弹生产的张工匠连忙回答,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而且咱们还按王大人的要求,在部分铅弹的尾部刻了浅槽,这样铅弹射出后旋转更稳定,精度能再提高一成。”
陈铁满意地拍了拍手:“好!一定要严格按照配方和工艺生产,黑火药的比例不能有丝毫偏差,铅弹也要逐个检查,绝不能有残次品流入军中。王大人说了,弹药是武器的命脉,要是弹药出了问题,再好的燧发枪和火炮也发挥不了作用。”
正说着,厂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王巢带着沈文走了进来。看到车间内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王巢脸上露出笑容:“陈总管,弹药车间的生产情况不错,比我预期的还要好。”
陈铁连忙上前:“公子,都是按您的吩咐办的。现在黑火药每天能产一千斤,铅弹一万枚,再加上东侧锻造区每月能产五百支燧发枪、五门火炮,咱们的武器和弹药供应已经能跟上军队扩编的速度了。”
王巢点点头,走到石碾机旁,拿起一把黑火药,放在手中捻了捻,粉末细腻均匀。他又拿起一枚铅弹,对着光看了看,没有任何瑕疵。“很好,这样的弹药才能配得上咱们的燧发枪和火炮。”他转过身,对陈铁和工匠头目们说,“从今天起,弹药车间正式投产,黑火药和铅弹生产出来后,要立刻送到西侧的弹药库储存,派专人看管,严格登记出入库数量,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属下明白!”众人齐声应道。
离开弹药车间,王巢和陈铁来到东侧的锻造区。此时,五十名工匠正围着十条燧发枪生产线忙碌着,有的打磨枪管,有的组装枪托,有的测试扳机,每一条生产线上,每隔半个时辰就能组装好一支完整的燧发枪。在锻造区的角落,五门崭新的火炮正等待安装炮架,乌黑的炮管泛着冷光,炮身上刻着“工火001”到“工火005”的编号,标志着这是军工坊量产的第一批火炮。
“公子,目前燧发枪的月产量已经稳定在五百支,火炮每月能造五门,加上弹药车间的供应,咱们已经有能力为军队大规模换装了。”陈铁指着那些即将完工的武器,语气中满是期待。
王巢目光扫过这些武器,心中已有了决定。他对身后的沈文说:“沈文,立刻去通知李虎,让他带陆军各营的营官来军工坊,我要亲自部署装备升级的事宜。”
不到一个时辰,李虎就带着五名步兵营营官赶到了军工坊。这些营官都是从先锋营中提拔起来的老兵,身上带着战场历练出的沉稳,看到锻造区里大量的燧发枪和火炮,眼中都露出了渴望的神色——他们早就听说新武器威力惊人,如今亲眼见到,更是按捺不住激动。
王巢将众人带到一片空地上,让人拿出二十支燧发枪和两门火炮,摆放在面前。“各位,今天叫你们来,是要宣布一项重要命令——从本月开始,陆军进行装备升级。”他指着面前的武器,声音洪亮,“为每个步兵营配备二十支新制燧发枪、两门火炮,组建专门的火枪队和炮兵队,由各营统一管理训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