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四月初,蓬莱城外的东风吹得正暖,田埂上的野草刚冒出新绿,往日里荒芜的土地却突然热闹起来——二十余名民团士兵正挥着锄头平整土地,三十多位刚分到田的流民围着田埂张望,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好奇,时不时踮脚看向站在田边的王巢与农官们。
这里是王巢特意选定的百亩试验田,一半种小麦、一半种水稻,土壤肥力中等,靠近河边便于灌溉,正好能检验改良粮种的适应能力。前一日夜里,王巢已从系统仓库取出改良粮种——高产小麦种颗粒饱满,比本地小麦种大了近三分之一;水稻种则带着淡淡的光泽,颗粒均匀,一看就比普通稻种更有活力。他将粮种分装在二十个陶罐里,贴上“高产麦种”“高产稻种”的标签,连夜送到了农官住处。
“公子,试验田的土地已经平整好了,灌溉的水渠也挖通了,就等您下令播种了。”农官之首的老周躬身汇报。老周原是青州府的老农,种了一辈子地,因得罪豪强被赶出家乡,去年投奔登州,因熟悉农事被王巢任命为农官总领,负责指导流民耕种。
王巢点点头,示意老周打开陶罐:“把改良粮种分下去,让农官们亲自示范播种,教流民们怎么控制行距、怎么掌握深度。记住,每一块田都要做标记,左边种改良粮种,右边种本地粮种,方便日后对比长势。”
“属下明白!”老周小心翼翼地打开陶罐,高产麦种的饱满颗粒瞬间吸引了周围流民的目光,人群中立刻响起窃窃私语——
“这麦子种咋这么大?比我家之前留的种籽大了一圈!”
“是啊,看着就壮实,种下去能长好吗?”
“王大人拿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一样,上次的燧发枪多厉害,这粮种说不定也有门道!”
老周听到议论,拿起一粒改良麦种与一粒本地麦种,举在手里给流民们看:“大伙儿看好了,这左边的是王大人带来的改良麦种,右边的是咱们常用的本地麦种。改良麦种颗粒大、养分足,种下去发芽率高、长势旺,等成熟了,产量说不定能翻一倍!”
流民们听得眼睛发亮,之前分到土地的喜悦又多了几分——对他们来说,土地是根,粮种就是希望,能有高产的粮种,就意味着今年能多收粮食,家人就不用再饿肚子。
王巢走到田埂边,拿起一把麦种,对围上来的流民说:“这改良粮种是我从‘南洋商队’那里换来的,经过那边农人的多年培育,耐旱、抗虫,产量比咱们本地粮种高得多。今日开辟这百亩试验田,就是要让大伙儿亲眼看看它的好处。等试验成功了,明年就把改良粮种分给登莱所有农户,让家家户户都能多收粮食!”
“谢谢王大人!”流民们齐声喊道,之前的疑虑一扫而空,纷纷主动上前,想要帮忙播种。
王巢笑着点头,让农官们分组指导:负责种小麦的农官教流民“行距一尺、深度三寸”的播种标准,用绳子拉出线,确保每一行麦种都排列整齐;负责种水稻的农官则带着流民平整水田,教他们“浅水插秧、每穴三株”的技巧,还特意强调“水稻生长期要注意换水,防止病虫害”。
流民们学得格外认真,有的蹲在田边记笔记(大多是刚在学堂识了几个字的年轻人),有的跟着农官一起下田,手把手学习播种技巧。张老栓也在其中,他分到的土地就在试验田附近,今日特意早早赶来,想要学些好方法。他跟着农官在小麦田里播种,手指捏着饱满的改良麦种,小心翼翼地按标准埋进土里,嘴里还念叨着:“一尺行距、三寸深,记住了,记住了……”
王巢在田埂上踱步,看着流民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盘算着——改良粮种的生长周期比本地粮种稍短,小麦预计三个月后成熟,水稻四个月后成熟,正好能赶在秋收前完成试验,不影响明年的全面推广。他还从系统里兑换了“基础农技手册”,里面记载着施肥、除草、防虫的简单方法,已经交给老周,让农官们在指导耕种时一并传授给流民。
“公子,您看那边。”老周指着试验田东侧,几个流民正围着一个农官提问,“是李二牛他们,非要问改良粮种能不能在薄田里种,说他们分到的地有几亩肥力差,担心长不好。”
王巢走过去,正好听到李二牛问:“农官大爷,我家那两亩薄田,土有点沙,能种这改良麦种吗?会不会长不起来啊?”
王巢蹲下身,捡起一块田里的土,揉碎了给李二牛看:“薄田也能种,只是要多施些农家肥,播种时行距可以再宽一点,让麦苗有足够的空间生长。等下我让农官们去各州县的农户家里看看,根据土地肥力给大伙儿出主意,保证改良粮种能种好。”
李二牛喜出望外:“谢谢王大人!我这就回去准备农家肥,把薄田好好翻一遍!”说完,他兴高采烈地跑回了自己的田里,其他流民也纷纷询问自家土地的耕种建议,农官们耐心解答,田埂上一派热闹景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