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九月中旬,登州府衙外的广场上,数千名身着各异的青壮整齐列队,他们手中握着锄头、镰刀,甚至还有木棍,眼神中却满是期待与坚毅——这是登州、莱州两地分散的民团成员,今日,他们将见证“登莱民兵团”的正式成立。
王巢身着青色便服,站在广场中央的高台上,身旁陪着卫所军总兵李虎与新任命的登莱民兵团总团长赵山河。赵山河是莱州本地人,曾是一名退伍的卫所军百户,熟悉军务,又在民间威望极高,此次被王巢选中担任总团长,负责民团的整合与训练。
“各位乡亲!”王巢的声音透过扩音铜喇叭传遍广场,瞬间压下了人群的窃窃私语,“这些年,后金犯边,流寇作乱,咱们百姓深受其苦。以往,各地民团分散作战,力量薄弱,难以抵挡敌人的进攻。今日,我宣布,将登州、莱州两地的民团统一整合,成立‘登莱民兵团’!从今日起,咱们民团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有组织、有装备、有训练的队伍,要与卫所军并肩作战,守护咱们的家园!”
广场上顿时爆发出阵阵欢呼,民团成员们挥舞着手中的工具,脸上满是激动。一名来自莱州乡下的民团成员张强,紧紧握着手中的锄头,眼中泛起泪光——去年,他的家乡遭到流寇袭击,若不是附近几个民团拼死抵抗,他的家人早已丧命。如今民团整合,还有卫所军协助训练,他终于有信心保护好家人了。
王巢待欢呼声平息后,继续说道:“登莱民兵团下设十个民团营,每营五百人,分别驻守登州、莱州的十个重要城镇与关口。赵山河担任总团长,负责统筹民团的训练与调度;卫所军会派出五十名经验丰富的教官,传授大家基础格斗与火枪射击技巧;咱们还会按‘卫所军标准’,为每个民团成员配备简易盔甲与轻型燧发枪,确保大家有足够的装备保卫家园!”
话音刚落,几名卫所军士兵抬着几箱装备走上高台,打开箱子——里面整齐摆放着黑色的简易盔甲与轻型燧发枪。简易盔甲由铁皮与皮革制成,虽不如卫所军的铁甲坚固,却也能抵御刀枪的攻击;轻型燧发枪比卫所军使用的燧发枪略短,重量更轻,更适合民团成员使用。
赵山河走上前,拿起一套简易盔甲与一把轻型燧发枪,向民团成员们展示道:“各位兄弟,这套盔甲轻便耐用,穿上它,能在战斗中保护咱们的要害;这把燧发枪,射程可达四十步,威力足以击穿流寇的皮甲。只要大家认真训练,熟练掌握这些装备的使用方法,咱们民团的战力绝不会比正规军差!”
广场上的民团成员们看得眼睛发亮,纷纷议论起来:“太好了!有了盔甲和火枪,咱们再也不用拿着锄头跟敌人拼命了!”“卫所军的教官来教咱们,以后咱们也是会打仗的队伍了!”
王巢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咱们民团的成员都是百姓,还要靠耕种养家糊口,所以咱们实行‘农时耕种,闲时训练’的制度——春耕、夏种、秋收的时候,大家安心在家种地,保证粮食收成;冬闲的时候,再集中进行训练,每月训练不少于十天。这样既能保证大家的生活,又能提高咱们民团的战力,做到‘耕战结合’。”
这一制度得到了民团成员们的一致赞同——对他们来说,种地是生存的根本,训练是保卫家园的保障,两者兼顾,再好不过。张强笑着对身边的同伴说道:“这样太好了!既能种好地,又能学本事,等下次流寇再来,咱们一定能把他们打跑!”
随后,王巢宣布了十个民团营的营长名单,这些营长大多是以往各地民团中威望高、作战勇敢的首领,其中就包括张强所在民团的首领李刚——李刚曾带领民团多次击退小股流寇,在莱州乡下名声极好。
名单宣布完毕后,赵山河开始组织民团成员进行编队。他按照“地域相近、互相熟悉”的原则,将数千名民团成员分成十个营,每个营又分成五个百人队,每个百人队再分成两个五十人队。编队过程井然有序,不到一个时辰便完成了。
编队结束后,卫所军总兵李虎走上高台,说道:“各位民团兄弟,从明日起,卫所军的教官会进驻各个民团营,开始传授训练内容。训练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格斗,包括拳脚功夫与刀枪使用;火枪射击,包括燧发枪的装填、瞄准与射击;还有战术配合,包括队列行进、协同防守等。大家要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李虎还特意强调:“训练会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调整难度,不会让大家吃不消。但大家也要有吃苦的准备,战场上的敌人不会手下留情,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当日下午,十个民团营分别前往各自的驻地——有的驻守在登州城外的关口,有的驻守在莱州的县城,还有的驻守在沿海的村镇。张强所在的民团营被分配到莱州府城西南的平山镇,这里是莱州通往登州的要道,也是流寇经常出没的地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