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九月,蓬莱港的晨雾还未散尽,码头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二十艘满载货物的商船整齐列阵,船身两侧悬挂着醒目的“登州商帮”旗帜,十二艘水师战船环绕四周,黑色的炮口对准海面,气势威严——这是登州首次赴东洋贸易的船队,由水师第五舰队统领郑海率领,将穿越黄海,前往日本长崎港。
王巢站在码头的高台上,望着整装待发的船队,身旁陪着负责此次贸易的商队总管苏明。苏明是登州本地的老牌商人,精通海外贸易,曾多次随船前往南洋,此次被王巢任命为东洋商队总管,全权负责贸易事宜。
“郑统领,苏总管,此次赴东洋,既要完成贸易,也要摸清日本的情况。”王巢的目光扫过船队,声音沉稳,“商船上携带的丝绸、瓷器是咱们登州的特产,燧发枪则是军工坊的最新产品,这些都是德川幕府可能感兴趣的货物。你们的目标,是用这些货物换取白银、硫磺与铜矿石——硫磺是制造火药的关键原料,铜矿石能用于铸造火炮,这两样对咱们登州军至关重要。”
郑海身着水师统领铠甲,腰佩弯刀,抱拳应道:“公子放心!第五舰队已做好万全准备,沿途会加强巡逻,确保商船队安全。抵达长崎后,属下会安排士兵暗中侦查日本沿海的防务,记录倭寇残余势力的动向,绝不让公子失望!”
苏明也上前一步,递上一份详细的货物清单:“公子,此次共携带上等丝绸五千匹、青花瓷三千件、燧发枪两百支,还有少量茶叶与糖。根据属下收集的情报,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只允许荷兰与中国商人在长崎港贸易,咱们的货物在当地应该能卖出好价钱。”
王巢接过清单,仔细看了一遍,又叮嘱道:“苏总管,与幕府官员谈判时,要把握好分寸——丝绸、瓷器可以适当让利,但燧发枪的售价不能太低,而且要明确告知对方,燧发枪只用于防御,不对外出售核心技术。另外,在长崎港设立临时贸易据点后,要安排会日语的商人常驻,方便后续贸易往来。”
“属下明白!”苏明点头应下,眼中满是信心,“属下已从登州的日本侨民中挑选了五名翻译,他们熟悉日语与日本习俗,能协助咱们与幕府官员沟通。”
辰时三刻,雾散日出,郑海一声令下,船队缓缓驶出蓬莱港,朝着东洋方向进发。海风扬起船帆,“登州商帮”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引来码头上百姓的阵阵欢呼——自登州水师壮大后,登州的海贸日益兴盛,百姓们早已习惯了船队远航的景象,也盼着船队能带回更多财富,让登州的日子越来越好。
船队在黄海中航行数日,沿途风平浪静。郑海每日都会登上旗舰的了望塔,用望远镜观察海面动静,同时安排战船轮流巡逻,防范海盗与倭寇。第五舰队的士兵们也不敢懈怠,每日操练火炮与火枪,确保遇到突发情况时能迅速应对。
这日午后,了望哨突然高声喊道:“统领!前方发现三艘不明船只,正向咱们驶来!”
郑海立刻拿起望远镜,只见远处海面上,三艘小船正快速靠近,船身狭小,船头插着黑色的旗帜——那是倭寇的旗帜!
“准备战斗!”郑海沉声下令,“左翼两艘战船迎上去,用火炮警告,若是对方不听劝阻,直接开火!”
左翼的两艘水师战船立刻调整航向,朝着倭寇船只驶去。待靠近到火炮射程内时,战船发出一声巨响,一枚炮弹落在倭寇船只前方的海面上,激起数丈高的水花。
倭寇船只见状,顿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犹豫片刻后,竟调转船头,朝着相反方向逃窜。郑海看着远去的倭寇船只,冷哼一声:“看来这些倭寇也知道咱们登州水师的厉害,不敢轻易来犯。不过大家仍要警惕,日本沿海还有不少倭寇残余势力,不能掉以轻心。”
又航行十余日,船队终于抵达日本长崎港。长崎港的码头热闹非凡,荷兰商船与中国商船停靠在岸边,搬运工们忙着装卸货物,日本官员则在码头入口处盘查往来人员,气氛严肃。
郑海指挥船队停靠在指定区域,然后与苏明一起,带着翻译与几名随从,前往长崎奉行所(日本幕府在长崎的行政机构)拜见长崎奉行(行政长官)松平信纲。
松平信纲是德川幕府的老臣,负责长崎的对外贸易与海防事务。当他得知登州商队前来贸易时,先是有些意外——以往来长崎贸易的中国商人多来自福建、广东,登州商人还是首次出现——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郑海与苏明。
“不知二位远道而来,所带何物?”松平信纲坐在主位上,通过翻译问道,目光中带着审视。
苏明笑着拿出货物样本,递到松平信纲面前:“大人,我们带来了登州特产的上等丝绸、青花瓷,还有最新研制的燧发枪。丝绸质地柔软,花色新颖;青花瓷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燧发枪射程远、威力大,可用于防御倭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