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八月中,登州城西的讲武堂外挤满了前来报名的青壮,他们或穿着粗布短褂,或身着绸缎长衫,手中都紧攥着一张泛黄的报名帖,眼神里满是期待。讲武堂的朱漆大门敞开着,门楣上悬挂的“登州讲武堂”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两年前初建时的冷清相比,如今的讲武堂早已是登州境内人人向往的“成才之地”。
王巢站在讲武堂内的演武台上,身旁陪着讲武堂总教习赵承业与新聘的几位讲师。他望着门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对赵承业说道:“赵教习,此次扩招,咱们要打破‘只从军中选学员’的旧例,不管是寒门子弟还是商户子侄,只要有真才实学,能通过考核,就给他们入学的机会。登州要发展,不仅需要能打仗的将领,更需要懂政务、晓商贸的复合型人才。”
赵承业曾是戚继光麾下的参将,精通兵法战术,两年前受王巢邀请担任讲武堂总教习,为登州培养了不少优秀军官。他双手抱拳,沉声应道:“公子放心!属下已按您的要求,将考核分为‘基础识字’‘体能测试’‘谋略问答’三关,每一关都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考官,绝不让有才之士埋没,也不会让浑水摸鱼之辈混入。”
此次讲武堂扩招的消息,早在一个月前便通过告示传遍了登州、青州两地。告示上明确写着“凡年龄在16至25岁,无劣迹、有志向者,均可报名”,还详细说明了入学后的待遇——管吃管住,每月发放二两银子的生活补贴,毕业后优先安排官职。消息一出,两地的寒门子弟、商户子侄纷纷报名,短短一个月便收到了三千余份报名表,经过初步筛选,最终有一千五百人获得了参加考核的资格。
“考核开始!”随着赵承业一声令下,第一批五十名考生走进了讲武堂,首先进行的是“基础识字”考核。考核场地设在讲武堂的藏书楼内,五十张书桌整齐排列,每张书桌上都放着一张试卷,试卷上印着一段《孙子兵法》的原文,要求考生在一个时辰内朗读并抄写下来,同时解释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含义。
负责“基础识字”考核的考官是王家学堂的先生李默,他走到一名穿着粗布短褂的青年面前,见青年正认真地抄写原文,字迹虽不算工整,却一笔一划格外认真。李默拿起青年的报名表,上面写着“姓名:陈墨,年龄:18岁,登州府蓬莱县人,父早亡,母务农”。
“陈墨,你且说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李默轻声问道。
陈墨放下笔,站起身,恭敬地回答:“先生,学生认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打仗,也适用于做事。就像咱们种庄稼,要知道自家的土地适合种什么,也要知道天气变化,才能有好收成;要是打仗,就得知道自己军队的实力,也知道敌人的弱点,才能打赢胜仗。”
李默闻言,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说得好!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兵法,很有想法。继续答题吧。”
与陈墨不同,坐在他旁边的是一名身着绸缎长衫的青年,他是青州府最大的商户张家的公子张远,家中主营海贸生意。张远从小饱读诗书,抄写原文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他很快便完成了抄写,还在解释部分引用了《吴子兵法》《六韬》中的内容,逻辑清晰,见解独到。李默看了他的答卷,忍不住点头:“张远,你对兵法的理解很深入,好好发挥,后面的考核也要加油。”
一个时辰后,“基础识字”考核结束。经过考官们的批改,共有一千两百人通过考核,进入下一阶段的“体能测试”。体能测试的场地设在讲武堂的演武场,考核项目包括“负重跑”“射箭”“徒手格斗”三项:考生需背负二十斤的沙袋跑完五里地,在五十步外射中靶心至少三箭,还要与一名老兵进行三分钟的徒手格斗,坚持下来即为通过。
演武场上,鼓声震天,考生们正在进行“负重跑”考核。陈墨背着沙袋,咬紧牙关,奋力向前奔跑。他从小帮母亲干农活,体能不算差,但二十斤的沙袋跑五里地对他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跑到一半时,他的脚步开始放慢,呼吸也变得急促。就在这时,他看到不远处的张远正快步追上他,张远虽然穿着绸缎长衫,却丝毫没有富家子弟的娇气,脸上满是坚毅。
“陈墨,加油!咱们一起跑,别掉队!”张远对着陈墨喊道,还伸手拉了他一把。
陈墨心中一暖,点点头,跟着张远的节奏继续奔跑。最终,两人都顺利完成了“负重跑”考核,进入“射箭”考核环节。
“射箭”考核的场地旁,摆放着五十张弓和一批箭矢。考官给每位考生发放了十支箭矢,要求他们在五十步外射中靶心至少三箭。张远从小跟着父亲的护卫学习射箭,技艺娴熟,他拿起弓,拉满弓弦,“嗖”的一声,第一支箭便射中了靶心。紧接着,他又连续射出四箭,箭箭命中靶心,引得周围一片喝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