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八月,登州城内的暑气渐浓,北门外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三座高约三丈的粮仓正拔地而起,工匠们忙着铺设木板、搭建顶棚,仓外的空地上,数十辆满载粮食的马车排队等候,准备将新收的小麦存入临时粮囤。王巢站在粮仓旁的高台上,身旁跟着刚任命的后勤保障部统领周仓,目光扫过忙碌的人群,声音沉稳:“周仓,后勤是军队的命脉,粮草、军饷、医疗、物资,哪一样出了差错,前线将士就可能丢了性命。这后勤保障部,就交给你了,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周仓原是登州卫的粮官,做事严谨细致,曾在去年粮荒时凭借精准的粮食调配,确保了登州军民的供应。他双手抱拳,沉声应道:“公子放心!属下定当尽心竭力,管好后勤的每一件事,绝不让前线将士受冻挨饿,更不让他们缺医少药!”
此次成立的“后勤保障部”,下设四个司:粮草司负责粮食的征收、储存与调配;物资司管理武器、盔甲、帐篷等军用物资;医疗司统筹战地医疗与医药物资;军饷司则专门负责士兵军饷的核算与发放。四个司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后勤管理体系。
在粮草司的统筹下,登州、莱州、青州三地共新建了八座大型粮仓,每座粮仓可储存粮食五十万石,足够两万士兵食用一年。粮仓采用砖石结构,屋顶覆盖厚厚的茅草,仓内铺设防潮的木板与石灰,还配备了通风装置,防止粮食霉变。为确保粮食安全,每座粮仓都安排了一百名士兵守卫,粮仓管理人员需登记每日的粮食出入量,每月进行一次盘点,账目与实物必须完全相符。
“公子,这是本月的粮食征收情况。”粮草司司长赵安拿着账簿,快步走到王巢面前,“登州本地征收小麦三十万石,莱州、青州两地共征收二十万石,加上之前的储备,现在八座粮仓已有粮食一百五十万石,足够五万陆军与两万水师食用半年以上。”
王巢接过账簿,仔细翻看了几页,见每一笔收支都记录得清晰明了,满意地点头:“不错。接下来要提前准备秋收的粮食储存,还要与南洋的商船联系,多采购一些玉米、土豆等耐旱高产的粮食,作为储备。”
物资司的工作同样繁忙。在蓬莱港附近,一座占地百亩的物资仓库已建成,仓库内按物资类型分区:武器区存放燧发枪、火炮与弹药;盔甲区整齐摆放着新打造的铁甲与皮甲;帐篷区则堆叠着防潮的帆布帐篷。物资司司长孙平带着王巢参观仓库,指着一排排的武器说道:“公子,军工坊本月生产的两千支燧发枪与五十门火炮,已全部入库。我们按军队编制,将武器与盔甲分装成一个个物资箱,每个箱子上标注了所属部队,一旦前线需要,可立即装车运送。”
王巢走到一个物资箱前,打开箱子,只见里面的燧发枪用油纸包裹着,旁边还放着配套的弹药与保养工具。“做得好。”他说道,“物资调配要做到‘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前线什么时候要,我们就什么时候到’。另外,还要多储备一些帐篷与药品,现在天气炎热,士兵们在野外扎营,很容易中暑或生病。”
医疗司的建设是此次后勤革新的重点。王巢从系统兑换了大量的医药物资,包括治疗外伤的金疮药、止血粉,预防疫病的草药,以及用于手术的剪刀、针线与消毒酒精。医疗司在登州建立了一座大型医药物资仓库,还组建了十支“战地医疗队”,每支医疗队配备二十名医官与五十名护士,携带足够的医药物资,可随时前往前线救治伤员。
“公子,这是战地医疗队的装备清单。”医疗司司长李医官递上一份清单,“每支医疗队配备十副担架、五十个急救包、两百瓶金疮药、一百瓶止血粉,还有足够的草药与消毒酒精。医官们都经过了系统的培训,能处理外伤、骨折、中暑等常见病症,还能进行简单的手术。”
王巢看着清单,又问道:“每支医疗队配属到哪个部队,都安排好了吗?”
“已经安排好了。”李医官回答,“五支医疗队配属给陆军的五个营,每营一支;另外五支配属给水师的五个舰队,确保不管是陆地作战还是海上作战,都有医疗队随时支援。”
为了让士兵们及时拿到军饷,军饷司建立了“军饷快速发放通道”。军饷司提前核算好每个士兵的军饷数额,将银子铸成统一重量的银锭,按部队编制分装成军饷袋,由专门的军饷押运队送往各部队。士兵们只需凭身份证明,便可领取自己的军饷,整个过程简单快捷,避免了以往军饷发放拖延、克扣的问题。
“公子,这是上月的军饷发放记录。”军饷司司长钱明拿着账簿说道,“五万陆军与两万水师的军饷,共发放银子十四万两,已全部发放到位,没有出现任何拖延或克扣的情况。不少士兵拿到军饷后,都托人寄回家里,家里人还专门派人来感谢咱们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