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六月初,蓬莱港的寒风裹挟着雪花,落在码头的青石板上,瞬间凝结成一层薄冰。王巢站在登州卫军工坊的院中,看着工匠们将一筐筐硫磺与硝石搬进仓库,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消散。身旁的军工坊总管李铁匠捧着一本厚厚的账本,手指在上面快速滑动,声音带着几分兴奋:“公子,截至今日,咱们已囤积硫磺十二万斤、硝石十八万斤、木炭六万斤,足够配制三十万斤火药,按每日消耗两百斤计算,能支撑四年有余,远超您要求的三年储备量。”
王巢接过账本,翻开第一页,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批原料的来源与数量——其中五万斤硫磺与八万斤硝石来自系统兑换,剩余部分则通过海贸渠道从波斯与南洋采购,铜矿更是从日本九州岛运回了五十万斤,堆放在军工坊后院的露天场地中,被厚厚的油布覆盖,防止受潮生锈。“铜矿的冶炼进度如何?”王巢问道,目光扫过不远处的熔炉——炉火熊熊,映得工匠们的脸庞通红,铁水顺着凹槽缓缓流入模具,冷却后便成了制造火炮与箭矢的粗坯。
“回公子,五十万斤铜矿已冶炼出纯铜二十万斤,其中十万斤用于铸造红衣大炮的炮管,五万斤打造鸟铳枪管,剩余五万斤制成铜钉与弹丸,目前已完成三成,预计明年三月可全部完工。”李铁匠指着工坊内堆放的半成品,语气中满是自豪,“咱们改进了冶炼工艺,将铜的纯度提升到了九成以上,用这种铜铸造的炮管,能承受更大的火药压力,射程与精度都比之前的佛郎机炮提升不少。”
王巢点点头,走到一座刚铸造好的红衣大炮前,伸手抚摸着炮身——表面光滑,纹路清晰,炮口处还刻着“登卫造”三个字与铸造日期。“不错,工艺比之前更精湛了。”他顿了顿,补充道,“再抽调一批工匠,加快火炮与鸟铳的制造速度,同时多打造些备用炮管与枪管,确保战时能及时更换受损部件。”
“属下明白!”李铁匠躬身应道,立刻转身去安排工匠。
离开军工坊,王巢前往登州府的粮食仓库。仓库位于蓬莱主城的西北角,由三座巨大的青砖建筑组成,每座仓库高两丈、宽三十丈,能容纳四百万斤粮食。负责管理仓库的粮官张老栓早已等候在门口,见王巢到来,连忙上前迎接:“公子,您快里面请,今年的粮食储备情况,保证让您满意。”
走进仓库,一股粮食的清香扑面而来。只见仓库内堆满了鼓鼓囊囊的麻袋,麻袋上贴着红色的标签,上面写着“万历四十六年稻谷”“天启三年小麦”等字样。张老栓指着这些麻袋,如数家珍:“咱们的粮食主要来自三个渠道——登州本地收获的两百万斤,从山东内陆采购的四百万斤,通过海贸从朝鲜与辽东半岛运回的四百万斤,总计一千万斤,正好达到您要求的储备量。其中稻谷与小麦各占四成,玉米与高粱占两成,都经过晾晒与烘干,含水量控制在百分之十五以下,用麻袋装着,再垫上木板防潮,至少能保存五年不坏。”
王巢走到一堆麻袋前,解开绳子,抓起一把稻谷——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没有半点霉变。他将稻谷放回麻袋,又问道:“粮食的分发制度制定好了吗?若是乱世来临,如何确保军队与百姓都能领到足够的粮食?”
“回公子,属下已制定了详细的分发方案。”张老栓从怀中取出一份文书,递了过去,“军队每日每人供应稻谷一斤、小麦半斤、肉类二两;百姓每人每日供应稻谷半斤,若是参与城防建设或农田开垦,可额外领取半斤小麦。仓库内还安排了二十名士兵日夜看守,建立了严格的出入库登记制度,每一笔粮食的领用都需经过您或沈文大人的批准,绝不可能出现贪污或挪用的情况。”
王巢仔细看了看文书,满意地说道:“做得好,粮食是乱世中的根本,绝不能出半点差错。另外,再在仓库周围挖掘三道壕沟,加装木栅栏,配备十门红衣大炮,防止有人趁乱抢夺粮食。”
“属下这就去办!”张老栓连忙应下。
离开粮食仓库,王巢来到登州府的布匹仓库。布匹仓库与粮食仓库相邻,里面堆放着五十万匹各色布匹,有用于制作军装的青色粗布、百姓日常穿着的蓝色棉布,还有从江南采购的上等丝绸——这些丝绸除了用于海贸,还预留了五万匹,作为官员与士兵的赏赐。负责管理布匹仓库的是一位姓周的老裁缝,他见王巢到来,连忙上前汇报:“公子,五十万匹布匹已全部清点完毕,其中青色粗布二十万匹、蓝色棉布二十五万匹、丝绸五万匹,都存放在干燥通风的仓库内,每匹布都用油纸包裹,防止虫蛀与受潮。另外,咱们还雇佣了两百名裁缝,正在赶制军装,目前已完成五万套,预计明年一月可完成十万套,足够装备登州卫的所有士兵。”
王巢走到一堆军装前,拿起一套青色粗布军装——布料厚实,针线细密,袖口与裤脚处还缝了加固的补丁,能适应战场的磨损。“军装的质量很好,”他说道,“再增加裁缝的数量,将军装的制作速度提升一倍,同时多储备些棉花与针线,方便战时修补军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